小米su7质量排行倒数第一?到底是谁把小米逼向悬崖?
把小米往绝路上逼的,不是友商不是竞争对手,而是那群不知好歹的人!
那些还在给小米找借口,帮助小米转移话题转移矛盾的朋友们,求你们做个人吧!真爱小米就骂醒它,客观的指出问题,让小米让雷军能够看到问题所在,不要再给他们编制信息茧房,也千万别再用迷魂汤灌它了。
(不喜欢看文章的可以直接看视频)
要告诉小米:普通用户花真金白银买辆车子,要的不是热搜上的参数冠军、马力缝合怪,而是把安全当作最大豪华的关键时刻能保命的智能伙伴!
小米如今要的是增加研发投入,而不是增加法务和公关的投入!小米是科技公司,不是律师事务所,也不是自媒体公司!
中国汽车质量网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纯电车型)》,小米su7位列倒数第一。
很多米粉包括媒体坐不住了,跑出来质疑这份排行的准确性。
首先客观的来说,目前咱们的汽车行业确实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例如汽车质量网的评估结果主要由投诉数量来决定,中汽中心的结果主要由测试数据来决定。
也就是说,这份榜单每款车型的排名都是靠他们的车主投诉投出来的。小米su7也不例外。
质疑这份排行三先生觉得还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关于挖孔机盖的事件竟然有人无视小米营销本身的问题,把矛盾引向了国内的汽车改装厂,认为小米动了改装厂的奶酪,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舆论!
这种操作手法不是在帮助小米度过难关,是在毁掉小米,是在把小米逼向墙角、推向悬崖!
而小米也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和品牌危机。
雷总自己也发文声称:最近的这一个多月,是他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其实三先生想说:这一切,是雷军低估了造车的门槛,用他十四年攒手机积累的“跑分思维”下场造车时,埋下的伏笔。
这些舆论事件看似孤立,实际上都共同指向了小米模式的致命伤——用小米手机的那套互联网思维解构汽车工业。
从不服跑个分,到不服飙个车。
雷军把他最擅长的造手机的那套“跑分碾压+参数狂欢”的玩法移植到汽车领域:发布会上大谈1548匹马力、纽北赛道的调校,
却忽视了如果要完全控制住这匹马力缝合怪,在底盘、在操控,在主动安全AEB、在辅助驾驶等方面则需要更多更深入的技术长跑。
很显然,在这些方面小米积累的还远远不够多。
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同样是从手机市场进入汽车市场的小米的老对手华为了。
华为每年超过20%的营收投入研发又有那些技术成果呢?
华为的途灵底盘有比传统油车快100倍,响应速度只需要4毫秒的DATS动态扭矩系统;
有每秒百次调节悬架阻尼的xMotion车身协同系统;
当然还有已经避免了超过170万次的可能碰撞,全球首发L3商用自动驾驶,国内唯一可以宣传智能驾驶和远程无人自动泊车的乾崑智驾。
这种对比让人想起手机时代的经典对决:华为用麒麟芯片构建技术护城河,小米用高通芯片堆砌参数神话。十四年过去,当制裁的暴风雨来临,前者能掏出鸿蒙系统和卫星通信,后者仍然只能高通首发——造车的剧本,竟然是历史的重演。
小米的这场危机和越来越多的车企、科技公司的老板下场拍短视频,同样暴露出来中国科技企业的生死命题:究竟是要营销神话、要流量、要出圈,还是要技术自研?
小米用互联网速度造车的神话背后,仍然是小米手机全球资源整合模式的复制,高通的芯片、博世的刹车、英伟达的智驾芯片,
而华为则在车机系统里塞进自研的车机芯片,在电机里植入自研的油冷技术,而且全球首发了L3级别的高速商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只有这些沉默的、背后的、观众看不到的技术长跑,从别的供应商手里买不来的核心技术,才能够成为一家所谓的科技公司穿越周期的真正筹码。
当雷军深夜发文声称“这是创办小米最艰难的时刻”的时候,他或许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同样遭遇过至暗时刻的华为,他的老对手,就能靠着“南泥湾计划”在松山湖湖底种出国产芯片的森林?在鸿蒙智行的汽车里跑出来全球领先的乾崑智驾呢?
小米的这场危机同样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流量可以短期造神,但技术才能永恒封神。
当小米车主们愤怒地发现,自己花真金白银买来的“地表最强四门量产车”,连前机盖风道都要靠用户自己去测试真伪的时候,他们砸碎的不只是小米的营销滤镜,更是整个行业“重营销轻研发”的侥幸心理。
还有那些在直播间里高喊“重新定义豪车”的网红车企们,正如奇瑞尹同跃说得那句:有些车企的胆子太大了!你们也是时候应该明白:汽车它不是手机,它是载人保护人的工具,用户绝不会第二次为参数买单,更不会用生命为企业的技术短板买单。
中国科技企业的出路,从来不在性价比的修罗场里,而在技术,核心技术的高地上——那里没有捷径可以走,堆参数、攒马力赢不了,只有持续的高占比的研发投入、百万次的安全测试、和敢于对流量说“不”的技术定力。
被制裁的华为的Mate60可以撕开芯片的技术封锁,被马斯克嘲笑的比亚迪可以垂直整合全产业链,他们都证明了,中国制造既可以高端又可以普惠——这才是中国科技企业应该有的模样:不做流量的囚徒,只做技术的追随者。
中国有句土话——“挨打要立正,犯错要认怂”。雷军要是真有当年在香港上市敲钟的魄力,就该站出来说句话:“这次的汽车我们没造好,下辆我们一定改。”
这些企业家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危机公关的最高境界,是把公关部干成技术部而不是法务部!
最后,作为曾经雷军的小迷弟,三先生希望小米越来越好。同时提醒那些当局者迷的以及个别的极端米粉,把理性的批判当做对立,把客观的错误当做黑稿,一味的去宠溺、呵护小米,不是在帮小米,是在煮小米。
欢迎关注我,我是三先生。
以下是往期内容:
1、曾经的米粉,给雷军和小米公司的三条建议。
2、重新审视余承东:这个“疯子”值得更高的评价!
3、小米深夜致歉VS华为甩出王炸,这是中国科技圈最魔幻的较量!
4、当年的小作坊,用“备胎计划”把美国的万亿封锁炸成烟花秀!
5、谁是华为的朋友?他们为何在最绝望的时候仍然力挺华为?
6、谁是华为的敌人?他们为何如此惧怕并且想干翻华为?
7、如果华为倒下,中国科技会不会回到联想时代?
8、不跪的华为和月薪三千的我有什么关系?
9、我是如何从米粉转变为花粉的?
(感谢上期内容给三先生支持和鼓励和朋友们,在这里一并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