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元宵的年俗知识点?从小年到元宵节的风俗 ?
除旧迎新不可不做哦。
腊月廿六(2月7日)
杀猪割年肉,穷苦人家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也是办年货的开始。
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炖大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各地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
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
腊月廿七(2月8日)
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民谣中有“腊月二十七,杀只鸡”的说法。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呢?这其实还是取得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
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
因为,鸡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
另外,因为老理讲究初一不能动刀,所以,这些东西当然也就要提前准备好了。
腊月廿八(2月9日)
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的说法,是说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 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
“贴花花”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 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除夕(2月11日)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夜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南方新年有吃馄饨的习俗,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
大年初一(2月12日)
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
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关键词: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
大年初二(2月13日)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
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关键词:姑爷节/祭财神(开斋日)
大年初三(2月14日)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的睡觉吧!
关键词:羊日/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大年初四(2月15日)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儿就收拾走人。
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关键词:迎接灶王爷
大年初五(2月16日)
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
关键词:迎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大年初六(2月17日)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要全部扔掉。
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
关键词:石头生日/送穷(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