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山滑雪比赛说不比就不比了?高山滑雪的比赛不比了的原因是什么 ?
许多赛道工作者表示,高山滑雪的赛事组织是个时刻处于动态调整中的过程,不是依靠监测数据、程序模拟就能做出判断的。
就像天气预报里,不同计算机程序跑出来的结果可能都不一样,最后还是需要预报员进行修正。最后做决定的,是人。
5日的情形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当天,有三名选手完成了官方训练。
第三个出发的挪威名将亚历山大·希尔德说,他感觉“风从四面八方吹过来,就连跳跃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从下面吹来的风”,这让他的速度有时过快,有时过慢。
在希尔德之后,裁判委员会终止了训练。这得到了希尔德的支持,但许多后续自行滑下来的选手则表达了不同意见。
德国选手多米尼克·施魏格尔就说:
“我有点不高兴,风是有点大,但我觉得我能应付得了,为什么不给我们多一次机会呢?”
对此,国际雪联新闻传播总监珍妮·维德克解释说:“我们给适合比赛的气温设置了下限,但很难用一套标准去衡量风。”
这也是为什么赛时要在赛道的不同海拔设置裁判的原因。“有时要根据规则做决定,有时只能依靠经验。”她说。
根据国际雪联的规定,裁判委员会有权决定比赛的推迟、延期或取消。委员会是一个由雪联官员和多国(地区)专业人士构成的赛事决策机构。
中方的气象保障团队为其提供气象预报产品。
“预报非常专业,非常棒!”瓦尔德纳不假思索地说。
“我们叫给我们提供咨询的那位女士‘天气女孩’。我们以为风会大的时候,她说风会小,果然就小了,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他希望“天气女孩”能给赛事带来好运。
回望历届冬奥会,天气似乎永远在搅局。2018年平昌男子滑降项目因七级大风推迟4天;
2014年索契的浓雾使女子超级大回转等项目延迟开赛;2010年的温哥华,连日降雨和温度过高使得雪况泥泞,男子滑降、女子全能全部推迟;
而1998年的长野,男子滑降更是因为暴雪、冻雨、大风先后推迟了三次……
这些往事,以及山中正在发生的故事,似乎在时时提醒着人们:
即便滑雪已从一种历史久远的出行方式,向着高度娱乐化,或者竞技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但它依旧是一项在大自然中进行的运动。
而大自然,永远不可能被标准化。
6日下午,赛事裁判委员会宣布,男子滑降比赛将于7日12时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