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院终于开始赚钱了?中国养老院现状?中国养老院发展趋势
这种模式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199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兴建了大批政府办养老院,作为救助“三无”老人、五保户的社会福利机构。尤其是农村敬老院,往往条件差、服务质量差。但在今天,养老院的定位转而面向大众,尤其是面向广大城市中产阶级,提供商品化的养老服务。
王军杰告诉八点健闻,一大批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敬老院,房屋设备老化,改造成本大。有的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就会觉得是个包袱,但是新入局的企业想投养老行业最低需要几百万的建设资金预备,有些政府觉得不如引进优秀专业的养老服务上来托管运营当地的老农村敬老院。政府该拨钱拨钱,企业从政府手里接管了养老院,就可以在做好兜底服务职能后面向社会招募老人,通过对场地、资金和客户资源整合,兼顾社会效应与商业利润。
2013年底,民政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行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2015年2月,民政部牵头的《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探索采取建立PPP等模式。
这些文件中,无不透露出政府希望帮助民办机构养老经营者控制成本、扶植其发展的重要信号。
“各地都在向公办(建)民营转型,但还没有那么快,因为没有足够多有资质、有能力、有意愿的民营机构来承接。”乔晓春肯定了这一趋势。
传统的养老模式中,养老项目收益低、投资回报周期长,较难吸引民营资本进入。而PPP模式下,政府可以给予参与的民营企业税收优惠、贷款担保、土地优先开发权等政府扶持作为补偿。这一措施,无疑吸引了更多民营资本投资养老行业,提高养老服务供给量。
具体的政府出力方式有多种,有的给地、有的建楼、有的出钱、有的免租。对于企业来说,这种模式主要解决了土地建设成本和筹款投资难题。对于政府来说,不仅有了服务供给方承接保障了老人需求,也提升了养老服务的质量。
一开始,社会资本并没有看好“公办/公建民营”的模式,因为这种政府参与的项目一般都要求“民办非营利”。但是到了2015年左右,养老行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大家发现多数重资产模式可能行不通了,这才发现公办/公建民营模式的好处,便将其捧成了“香饽饽”,“导致后来很多公办/公建民营项目都要用抢的。”
鲸准研究院《2019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是养老PPP项目设立的高峰,之后许多项目逐渐落地,其中很多都采用了公建民营的形式,整个机构养老服务体量开始变大。截至2019年3月11日,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公布的养老PPP项目共185个。
亏损多年后,赵士治的养老院也在各种政策出台后开始迎来契机。
“政策和补贴,主要帮助从业者在早期顺利走出困境。”赵士治告诉八点健闻,“我们是民办非营利企业,原则上说不允许盈利这几年挣的就是政府的补贴,用这笔钱来扩张床位、扩建装修,差不多能和水电煤气、维修费正好持平。只有入住率高了,养老院才有收入。”
政府同意将机构交予社会企业运营,民营承担当地“三无老人”“五保户”困难老人的职责,剩余的床位就可以面向社会开放收老人。“因为公建民营会对收费价格有一定管控,不允许绝对市场化的收费,很少收到万元以上,可以稍微挣一点钱,用来维修保养原有的国有固定资产。”王军杰说。
王军杰在北京、重庆、郑州等地参与经营着多家养老院。其中在重庆万州区托管了20多家农村敬老院,通过投入资金改造,服务提档升级后实现了连锁化运营,“经过片区整合优化,一些机构没再赔钱,原来有些挣扎在生存边界线上的,收了一些社会老人,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河南许昌的“95”后养老院院长樊金林告诉八点健闻,自己的养老院项目就是公建民营模式,但是也需要自己出资百万左右,政府方面为了扶持养老行业出资消防、房屋部分,而自己这边出资的部分主要用于装修、人力、设施等。虽然因为地块属性原因,后续仍然需要缴纳租金,但是相比同地段来说,租金还是便宜了不少。樊金林表示,目前养老院仅开设一年就实现了每收支平衡,虽然前期投入不少,但是假以时日,收回成本必然不成问题。
有了公建民营这条模式后,养老行业已经逐渐脱离过去的惨淡,逐渐开始回本赚钱。
王军杰告诉八点健闻,养老院的行业利润很低,一般养老院都在10%左右徘徊,有的甚至可能只有5%。最大的投入在于买地租地改造等硬件成本。而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了公办/公建民营之后,一般养老院只要入住率达到50%,基本都能收支平衡、存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