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自然灾害。
虽然没有明说,但片头暗示了明末的各种自然灾害。
从洪武时期到崇祯十八年,明朝共发生自然灾害1101次。
孙传庭视察军营粮仓时,发现各种损失空。连皇帝发军饷的士兵都没饭吃,更别说老百姓了。
人心就是粮食。所谓的“土匪”有多少是饥民。他们之所以站在对立面,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食物。
孙传庭在电影中说:
“人跟着贼是因为饿,人饿是因为没地可耕。”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心是粮食,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军人。”
李自成不怕输。哪里有饥民,李自成就能东山再起。没有食物,人们会失去他们的心。
第二,土地兼并和官员腐败。
通过两条故事线同时进行的方式,通过孙传庭线的视角,可以看到土地侵占和官员腐败的现象。
其中,孙传庭为了给乡绅筹钱筹粮筹两餐,已经道出了大明灭亡的原因。
在孙传庭新官上任的第一次晚宴上,乡绅们对他非常客气,设宴款待,安排歌舞,准备礼物。
外面到处都是饥民,里面载歌载舞,好讽刺。
但当孙传庭提出乡绅们需要钱和食物来帮助他们时,他们一个个看起来并不像是在“帮他们解围”。
言语间,他还告诉孙传庭,他在法院有人,随时可以拿走一份。
无奈之下,孙传庭想到了新的对策,重新丈量兵场,把被豪强劣绅强占的兵场夺回来。
本来一切都很顺利,但是碰了权贵劣绅的“蛋糕”,他们也有后手。
他们早就和指挥官秘密在一起,指挥官利用职务之便,放火烧体验部,包括负责记录的指挥官,一起烧死。死无对证。
一方面,他们是想报效国家的忠臣;另一方面是权贵劣绅,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该签的不能签,该杀的不能杀。十几年了,我到底在为谁而战?!"
第二顿饭,孙传庭在崇祯的压力下不断催促部队,放手一搏。
他不再给这些油嘴滑舌的人面子,经过恶毒的努力,终于能够击退田地,领到了补交的钱。
但“这种猛药”给得太晚,救不了大明。
第三,崇祯多疑。
电影《崇祯》出现次数不多,但每次出现都承担了关键情节。
前脚刚派孙传庭出去打破局面,后脚就在大厅里互相怀疑对方的忠诚度。士兵没准备好,就催部队出兵。
当然,从明末的局势来看,孙传庭一个人是无法打破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