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立夏下雨非常好的这些谚语,主要是指的北方的天气而言,并非指的是南方的天气。因此各个地方的言语表述的内容不一样,对于即将到来的希望天气状况也是不一样的。

北方有这样一句谚语:立夏无雷声,粮食少几升。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立夏不打雷,没有听到雷声粮食将会减产。这种说法似乎与南方的立夏打雷不好的预言是相反的,而且也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因为我国南北跨度大,对于立夏节气的天气变化和谚语也是不同的。
毕竟立夏节气南方已经到了20度以上,俨然已经进入了夏天,而我国的东北地区有的地方还在下雪,好多的农作物才刚刚种植。“立夏前后,种瓜点豆”,这就是北方立夏前后的农业生产状况,南方已经到了锄地的时间了。

总之,今年5月5日立夏,正是农历的四月初五,今年的立夏不一般,来得相对比较晚一些。 农村老话“立夏怕打雷”,这指的是南方的天气,因为立夏打雷说明了气温上升得非常快,夏天的雷雨天气提前到来,影响了小麦开花授粉,造成病虫害发生的概率高,而且还容易造成农历6月干旱的天气发生。毕竟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着大气层,暖湿气流北上会形成有效降雨。所以对于南方而言,立夏怕打雷,但对于北方而言立夏希望打雷,这样粮食能多收三五斗。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进入最后的生长阶段,水稻等其它春播作物的田间管理也进入繁忙时节,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对于从事田间耕种的农民而言,立夏时节的天气状况对接下来的农业生产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夏粮的丰收,对秋粮的收成也有一定影响。民间有“立夏怕打雷”一说,那为什么人们会害怕立夏打雷呢?到底在怕些什么呢?一起来看看!
谚语说:“雷打立夏,三天一下”。是说,立夏这天要是下了雨,那么接下来每过三天就会下一场雨。虽然说法有些夸张,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立夏这天打了雷,那接下来下雨的日子就会非常多。
不是说种田离不开水吗?怎么立夏打雷下雨还让人害怕了呢?
立夏时节正是小麦即将成熟生长的关键阶段,小麦收成好不好,就看这段时间了。
立夏之后的十天内,正是小麦的扬花期,在短短的时间内,小麦就要完成扬花授粉,如果这期间一直下雨,或者是阴沉沉的天气,对于小麦的扬花,是非常不利的,小麦扬花不顺,自然也就无法有很好的收成,连续的阴雨天气,还会让小麦生出蜜虫来,从而使小麦减产,这期间相对于下雨,人们更希望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的天气,谚语亦有“立夏旱十天,农民吃饱饭”一说。
故,“立夏怕打雷”,是怕在小麦扬花期间一直下雨,从而使小麦出现减产的情形。
不好意思!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了,“立夏怕打雷”的说法我是真没有听说过。

尽管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上,立夏属于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不过“立夏”与“入夏”却根本就是两个概念。立夏是节令,入夏有标准。立夏每年交节于公历的5月5日到5月7日之间,斗指维,太阳黄经45 ,立夏正式交节。而入夏的气候学标准则是,连续5天的旬平均气温要达到22 。
就我国多地的实际情况来说,每年立夏交节时,大都还是“气候学上的春天”,倘若按照“春雨贵如油”的说法,人们肯定都会盼着打雷下雨,又怎么会生出“立夏怕打雷”的想法呢?虽然说,打雷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下雨,不过立夏交节后,雨水会陆续增多,80%的打雷天气里还是会有降雨与雷声相伴相随的。

雷因空中带有正负电荷的云碰撞放电而生,“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是立夏节气的物候特征。因为立夏后我国多地比较容易受到源于南方的暖湿气流影响,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也越来越强烈,因而使得近地面的空气不断受热上升,导致上层冷空气下沉。这样一来,就特别容易形成冷暖空气的强烈上下对流,从而生成雷雨云,出现打雷下雨的雷阵雨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