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登大尺度诗歌?出版社:适合初高中生,诗很有名建议通读全文
近日,儿童教材绘本问题频现。据苏州一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爆料,孩子学校推荐的课外读物上,刊登的一则诗歌引起争议。书上写着“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里有点跳跳的。”
九派新闻就此联系了该书的出版社——明天出版社。工作人员回应称,刊登该诗歌的书并不是给二年级学生推荐,而适合初高中生。其还称,此诗为汪曾祺所写,非常有名,“建议通读全文。”
出自汪曾祺《受戒》,一首贵州民歌
据明天出版社的官网介绍,该出版社成立于1984年,是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山东省唯一一家以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的专业少儿图书出版社。明天出版社先后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被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授予“首届山东省新闻出版奖优秀集体奖”,被中国版权协会授予“中国版权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
记者检索发现,该诗出自《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
据中国作家网介绍,小说《受戒》里,写到一个叫仁渡的和尚比较风流。他平常看到姑娘、媳妇总是老老实实的,连一句玩笑话都不说,一句山歌小调都不唱。但有一回在打谷场乘凉的时侯,一伙人把他围起来,非叫他唱两个不可。他却情不过,说:“好,唱一个。不唱家乡的。家乡的你们都熟。唱个安徽的。”实际唱了两首,先一首以“姐和小郎打大麦”起头,四句,比较素,算是引子。“唱完了,大家还嫌不够,他就又唱了一个”。
文中的仁渡和尚接下来唱的山歌小调,就是上文中引起争议的内容。
其实,沈从文早年写过的一首诗叫《乡间的夏(镇筸土话)》,里面就有汪曾祺《受戒》用过的这首“安徽民歌”,字词略有变动,与山歌里的那四句相完全相同。
追本溯源,此民歌最初见于西南联大学生刘兆吉编收的《西南采风录》,书中的一首贵州民歌,与沈从文、汪曾祺用过的民歌基本相同。
“文学大师”间的争议——朱自清曾指出不适于一般读者
据中国作家网介绍,《西南采风录》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部分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徒步走到昆明此一“文人长征”的产物。编者刘兆吉是教育学系学生,他在闻一多的指导下,一路采集湘黔滇三省民歌两千多首(以贵州的为多),从中选出七百多首,编为《西南采风录》,于1946年1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朱自清、黄钰生(联大师范学院院长,任“旅行团”指导委员会主席)和闻一多三教授为这本现代版的“三百篇”各作序一篇,都是1939年写的。
此书在彼时就引起过“文学大师”间的争议。民歌民谣自古以来就以情歌为多,这本采风录也不例外,情歌约占全书的百分之九十。朱自清讲本书所收歌谣分为六类,“其中七言四句的‘情歌’最多,这就是西南各省流行的山歌”。但朱自清指出:“刘先生采集的歌谣,也有猥亵的,因不适于一般读者,都已删去。”
黄钰生则对“情歌”之说提出异议。他认为,“情歌”之名“从辞意上看,诚然如此。不过,这种说法容易引起误会”。他举实例,说在贵州至云南的路上,他因走得慢,落在后面,常与同行的挑夫边走边交谈。他亲见同行的挑夫或挑棉纱或挑铁锅,山路难行,一步一喘,非常劳累,但他们还断断续续唱着“郎”呀“妾”呀、“妹”呀“哥”呀一类的情歌。
黄说:“这些人是在调情么?是在讴歌恋爱么?肩上的担子太重了,唱一唱,似乎可以减轻筋骨的痛苦。……他们所唱的歌,与其说是情歌,毋宁说是劳苦的呼声。”
大师们间的争议,延续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父母教育观念的变化、多元,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边界变得模糊,之前只在成人文学中出现的内容,已经部分进入了儿童和青少年文学。审查儿童文学的界限与尺度在哪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九派新闻记者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