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之宝拍摄《变形金刚》动画片的初衷,就是为了卖玩具。
因此,《变形金刚》动画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免费策略”的产物。
为了卖玩具,孩之宝向央视推荐《变形金刚》。
央视出于两个因素,拒绝了孩之宝。一是当时央视正在热播《猫和老鼠》动画片,不缺资源;二是《变形金刚》有较多打斗暴力剧情,不适合国情。
随后,孩之宝又找到了上海、北京、广州等地方电视台,并明确表示不收版权费。
《变形金刚》动画截图
这一策略,大获成功。
《变形金刚》在中国热播,带动了孩之宝玩具的热销。
手帕、书包皮、连环画、洋画卡片、铅笔盒等小学生使用的商品,也都带上了变形金刚元素。
拥有一个正版变形金刚玩具,更是成为每一个中国男孩的梦想。
变形金刚洋画卡片
一个变形金刚的价格大约是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
像擎天柱、大力神、基地金刚巨无霸福特等价格更贵,最高卖到400多元。
要知道,当时北京的平均月工资,也就200多元。
变形金刚玩具登陆广州的第一天,就被抢购一空,月销售额在当年就突破了百万元。
孩之宝赚得盆满钵满。
卡西欧与孩之宝的免费策略,当然是一场“商业阳谋”。
这种阳谋,今天看来不稀奇。但在当时,却极具威力。
一方面,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对市场经济的认知和理解尚处在初级阶段。
卡西欧特别是孩之宝的免费策略,堪称是一次“降维打击”。
另一方面,当时中国动画片制作水平不高且稀缺,《铁臂阿童木》《变形金刚》从产品层面又实施了一次“降维打击”。
更为关键的是,动画片的受众是孩子,没有分辨力,也更容易受到影响。
这种影响“润物细无声”,起始于童年,几乎是底层式的。
以变形金刚为例,2007年,《变形金刚》真人电影登陆国内院线,一举拿下2.81亿票房,击败冯小刚的《集结号》夺得年度票房冠军。
《变形金刚》真人电影受热捧
《变形金刚》系列5部电影,总票房超过了50亿元。
若加上《大黄蜂》之类的外传电影,总票房超过了60亿元,堪称吸金怪兽。
《变形金刚》在中国能够大获成功,当然与1980年代的动画片有关。
中国人的变形金刚情结,不仅推高了票房,也带火了玩具。
2007年《变形金刚》热映之际,一款87版出品的巨无霸福特从最初的售价仅为200元,涨到至少4000元,成色好的福特价格最高能达到16000元,暴涨80倍,成为价格最高的玩具之一。
成色好的福特价格最高能达到16000元
此外,北京环球影城里,变形金刚也是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
北京环球影城的变形金刚
孩之宝的商业阳谋,太成功了。
《铁臂阿童木》和《变形金刚》进入中国,一开始就带着明显的商业目的,并非是文化入侵。
但是,客观上,免费送给中国动画片,美国、日本不仅赚到了真金白银,也传播了自己的文化。
一个更为深远的影响是,《铁臂阿童木》和《变形金刚》打开了中国进口动画片的大门。
在《美少女战士》《名侦探柯南》《神奇宝贝》《百变小樱》《数码宝贝》等海外动画片的冲击下,中国历史上最老的动画制片厂之一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始走向没落。
数码宝贝动画片截图
自此,国产动画也进入了低谷期。
以史为鉴。
《铁臂阿童木》和《变形金刚》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动画片影响力尚且如此之大,更何况人手一本的教材。
人教版的教材问题,很早之前就存在了。
当下全社会的关注,正是一个全面审视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