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协和医院接受治疗的6旬老人张立华(化名)是黄城的妻弟,住在潢川县的另一个村。黄城确诊后,张立华曾2次前往探望。
张立华的儿子和妻子目前也在武汉。张立华的儿子告诉澎湃新闻,黄城确诊入住信阳市中心医院后,张立华曾去看望他。彼时黄城的意识还比较清醒,他的儿子陪伴在旁。“当时黄城突然要侧身,我爸怕他摔下床,就去扶了一下,抱着他往床中间挪,这是两个人唯一一次肢体接触。”
黄城病危回到村里之后,张立华又去看望他,但“只是在一旁看“,黄城当时已虚弱地说不出话来。
5月16日前后,张立华开始发烧,症状加重。他先被送入信阳990医院,被确诊为蜱虫病。但由于该院医疗资源有限,“呼吸机不够用”,还被告知重症治疗医生在外研修,于20日转院至武汉协和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目前病情相对稳定。
5月29日,澎湃新闻致电黄骅的主治医师,其证实黄骅和黄城的兄长确诊的是蜱虫病,相关检测呈阳性。
可以“人传人” ,多通过血液传播
为何突然多人患上“蜱虫病”,黄先生怀疑是给逝者净身穿衣过程中被感染,“当时遗体上有插管没拔下来,可能是之前抢救输血时用的。清洗的时候不小心弄破了,里面的血弄到他们身上,可能就感染了。”杨向俊则说,他了解到,黄城去世后仍戴有呼吸面罩,插着导尿管等,“内有积液”,费了很多力气才拔下来。
对于死者插管内残留血液的传染猜测,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认为,相较而言,死者遗体上的残留分泌物、排泄物或者被污染物品通过接触传播后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更大。他表示,从总体来看,类似传播事件的发生较为少见。
2021年,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汪华教授和该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所副所长鲍昌俊副主任医师等人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临床传染病杂志》刊登论文,通过对两起家族聚集性蜱虫病的检测研究,证明“蜱虫病”可以“人传人”——患这种病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鲍昌俊曾接受采访时指出,大多数蜱虫病主要通过蜱虫传播,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几率相对较小。在人和人传播中,主要通过血液感染,呼吸道传染可能性低。
记者注意到,该论文中的一则研究实例和前述事件有相似性。2007年4月,一名80岁妇女因高热、血小板减少死亡。不久后其女儿、女婿等6名亲属陆续都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这6人都曾在老妇生病期间及过世后与其密切接触,包括为其穿衣服、擦身体、换寿衣等。
研究专家们检测该家族成员的血样后发现,6人血样均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阳性。
2019年,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发布《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的公告》。文中提到,健康人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直接接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如粪便、尿液、唾液、精液)而感染,或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被患者体液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单或用过的针头而感染。与该病死者尸体接触,也会导致病毒传播。对于当时全国多起该类人传人的报道,文中称“主要是与防护不当有关。”
5月27日至29日,澎湃新闻多次致电双柳镇天桥村徐姓村党支部书记。他证实了前述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徐支书表示,此前并不知道黄城的病情,当有涉事老人去世后,便前往黄城家询问,家属告知是死于蜱虫病,随后便向当地疾控部门汇报这一情况。
徐支书称,他没看到黄城的确诊单,也不清楚黄城究竟是被蜱虫叮咬后感染,还是通过其他途径感染,仍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他还表示,黄城去世后,考虑到存在传染病传播风险,天桥村村委要求后续去世者家属不得直接将遗体运回村里,并采取相应卫生措施,进行消杀。为了尽量减少传播源,村里还组织灭蚊。家住商城县的杨老汉去世后,其所在村的村支书也上报了该情况,信阳市疾控相关人员随后来到当地开展调查。
“事情发生后,村民们都感到有些害怕,我们正尽力安抚,做好卫生和防范,跟进涉事家庭情况。”徐支书表示,近日县级还召开大会,重点介绍卫生防控,县级领导也来到村里了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