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法律博主@谈典看法、上海中联(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小明指出,从法律上,“被帮工人”要承担一定责任,提供一定补偿,但也要判断帮忙的村民是否尽到了“注意”义务,自身是否有防护意识等等,需要两者综合考虑。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指出,一般来说,感染传染病的患者及尸体需要特别处理。医疗机构很少通知家属病危后允许病患返回住处。去世后也需要采取卫生处理,就近火化。为何黄城病危后仍可返回村里?
5月29日,澎湃新闻致电信阳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工作人员称蜱虫病不通过接触传染,病危者可以返回原住处。对于黄城的情况,她表示无法透露病人隐私。截至发稿时,澎湃新闻未能与黄城的家属取得联系。
延伸阅读:
被咬切莫生拉硬拽,出现症状应及时就诊
蜱虫(Tick),又叫壁虱,常被误以为属于“昆虫纲”,实际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寄螨目、蜱总科,与蜘蛛是同一个纲。分为软蜱和硬蜱两大类型,生活史复杂,常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宠物、牲畜等动物皮毛间,尤其喜欢叮咬人类皮肤较薄又容易被忽视的部位,如头皮、耳后、腋下、腹股沟、脚踝下方、脚趾间等部位。
我国共有2科9属130种蜱。据《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介绍,在虫媒传染病中,蜱传播的病原体种类最多。目前已知的蜱虫可以携带217种病原生物,包括83种病毒、20种立克次体、14种细菌等。
蜱叮咬后可引起局部红肿、皮炎等典型的症状,一般均较轻微。长时间叮咬(通常认为大于24小时的叮咬)可能会传播多种严重疾病,除了前述常见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外,还可引发莱姆病、蜱传脑炎(我国称森林脑炎)等多种疾病。某些硬蜱唾液分泌神经毒素注入人体内,可引起“蜱瘫痪症”,甚至呼吸抑制,如治疗不及时2周内可瘫痪或致死,死亡率高达30%以上。 “蜱瘫痪症”也多见于儿童。
2018年6月,江苏盱眙一家三人被蜱虫咬伤,两人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一人抢救半个多月后才出院;2021年5月,沈阳抚顺一2岁男童被藏于头皮里的蜱虫叮咬持续5日,被发现时,喝饱血的蜱虫膨胀几十倍,医生只能将蜱虫所在的一小块肉切除;2022年4月,一中年男子被蜱虫叮咬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被紧急送入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
蜱虫叮咬严重的可能会危及生命,但也无需过于恐慌。央视新闻介绍称,蜱虫种类很多,并不是所有蜱虫都吸人血,即便是被吸血蜱虫叮咬了,医生临床观察也发现,由于蜱虫携带的病毒与人体免疫力不同,只有10%被叮咬的人才会发病,而且大部分病情轻微,危重的比例比较低。但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1年7月正式发布的我国首版《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中指出,目前蜱咬伤的发生率“缺乏数据”。
那么,该如何科学防止蜱虫叮咬? 合肥市疾控中心提醒,首先应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山地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做好个人防护,将双袖口、双裤脚和领口等处扎紧,建议穿浅色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佩戴帽子等以防被蜱虫叮咬。
此外,可以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可维持数小时有效;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离开蜱虫栖息环境地区时,应检查衣物、身上和宠物体表是否携带蜱虫。有宠物的家庭要定期给家里宠物仔细洗澡、做检查、驱虫。
福州市疾控中心网站刊文称,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的情况,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更不能在被咬时用水冲。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如在野外,可用点燃的香烟(或香)慢慢地烤蜱虫的身体,多数情况下,钻入皮肤的蜱虫就会钻出皮肤,然后对伤口做消毒处理。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