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如今,一切对TMT投资的想象都成为了历史。
90后VC感叹:
留给我们的结构性机会消失了
“留给我们的结构性机会没有了”。2016年正式入行,目前在某头部机构看To C方向的林元感叹,最好是2012年,或者是2014年入行,头部的公司基本上闭着眼睛至少能砸中一个。
这是TMT赛道落寞的共识。不久前,某VC创始人写文章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如果投资人的职业生涯是在2000-2010年,那么你有机会抓住两家超级巨无霸,分别是腾讯和阿里;如果你出现在2010-2015年,依然可以抓住千亿美金级别的企业。如果你是在2016年之后进入VC这个领域,那么很抱歉,你能抓住顶级项目的机会微乎其微,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timing不对了。
换句话说,投资中国互联网公司的VC/PE一度赶上了好时代。技术的革新推动了智能终端应用的发展,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万物互联,一个又一个巨头拔地而起。而在环境充分的条件下,一批美元基金脱颖而出。他们凭借着独到的眼光、大笔的资金和果断决策与执行在大公司爆发前夜抓住了机会。
然而时至今日,成功占领人们生活的互联网公司大多数已经上市,并从无边界的扩张走向收缩,目前步入了下行周期。
App Growing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同比增长9.32%,5年来增速首次跌破10%。不止增长放缓,大厂裁员的消息也接二连三。网友称,2022年成为了互联网打工人毕业元年。
那么,告别TMT的迹象始于何时?投资界与多位过去参与美团、字节跳动、拼多多、B站的投资人沟通,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时间节点——2019年前后。“大约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始明显减少TMT项目投资数量”。北京一家知名双币基金投资人徐杰回忆。
在徐杰的印象中,内部第一批TMT投资人转到了新消费方向。“一是相比半导体、医疗健康而言,新消费门槛较低;二是TMT与新消费在流量上很有多共同之处。”
因此,我们看到了不少头部美元基金大举杀入新消费,打法与移动互联网时代如出一辙——决策快,敢给高估值。美元基金的明星效应立竿见影,此后无论美元基金还是人民币基金都涌入新消费,热闹非凡。
更关键的是,他们把TMT行业以资本驱动的方法带到了消费行业,互联网的流量风暴席卷新消费创始人。所以,一个个新消费独角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诞生。
然而好景不长。TMT那波转投新消费的投资人成为新消费赛道门口的野蛮人,最后的结果有目共睹:没有经过周期检验的TMT打法在新消费赛道失灵了,新消费估值泡沫令人咋舌,留下了一地鸡毛。
2019年,中国创投史上还迎来一个里程碑——科创板登场,自此硬科技掀起了IPO浪潮。彼时,另一波TMT投资人则转战并不性感的制造业。
2021年初,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疾呼,硬科技赛道正经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泡沫。背后原因之一,是有很多互联网出身的投资人带着固有的互联网思维进入制造业。
制造业不同于互联网行业,由于其toB的特性,先天就快不起来,这是从商业侧而言;从技术产品成熟过程看,也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经过多次和客户之间的反复迭代,才可能稳定成熟。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不是靠堆钱堆人可以大幅加速这个过程的。
所以,试图在企业早期依靠密集资本投入来快速制造一个行业龙头的想法在制造业是完全行不通的,这样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黄河直言,对于大多数转行到制造业的互联网投资人来说,固有的思维模式会让他们习惯性用之前的打法对待新行业,高估值、大额资金投向原行业标准认为的好企业,试图复现互联网行业的投资特征,而这在制造业投资,失败是大概率事件。
TMT投资人去哪儿?
他们开始投Web3、新能源
进入2022年,国内投资人越来越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平台型机会不太可能出现了。
回想TMT时代,无论是电商团购还是社交软件,大都遵循着“赢者通吃、剩者为王”的逻辑,比得是谁能更快的吃下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如今,经历了反垄断风暴,崭新巨无霸互联网公司诞生的机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