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饥饿”恐慌蔓延:印度自保、巴西很慌……德国考虑少吃肉?
2
高温、干旱、冲突……苏丹无解的粮食危机
2021年10月27日,当地人在苏丹首都喀土穆街头与安全人员对峙。
有“世界火炉”之称的苏丹首都喀土穆,2022年的夏天来得格外早,5月初就早早进入了盛夏模式,白天的气温维持在44~45摄氏度,夜间的气温也很少低于35摄氏度。进入2022年以来,喀土穆周边的产粮区一滴雨都没有下过。严重的旱情加上影响全球粮食供应的俄乌冲突等,导致苏丹今年的粮食和食品短缺比往年更加严重。
苏丹经济学家阿卜杜拉·哈利克·马哈尤布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指出,苏丹90%以上的小麦进口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本轮俄乌冲突导致苏丹小麦的主要供应链断裂,苏丹难以找到物美价廉的供应替代,目前苏丹农贸市场的小麦价格每吨高达600美元,比去年同期增涨180%。
苏丹本国的粮食产量亦不乐观。苏丹2021/2022农业年度的谷物产量只有510万吨,仅能满足65%的本国需要,相比上一个农业年度降幅超过37%。苏丹政府曾承诺以每100公斤70美元的价格收购农民手里的小麦,但由于财政危机未能兑现承诺,部分农民把小麦走私卖到国外,进一步加剧了粮食短缺。
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受俄乌冲突、本国经济危机以及粮食产量下降等影响,在今年9月以前,苏丹4500万总人口中将有1800万人面临严重粮食短缺问题。
此外,苏丹政局和社会动荡显然也成为该国粮食危机的助推器。2021年10月25日苏丹军人主导的、执政的主权委员会解散了文官政府并实行紧急状态,导致国家陷入旷日持久的危机。美国冻结了对苏丹的7亿美元援助,世界银行冻结了对苏丹的5亿美元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冻结了苏丹价值1.5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
2022年对苏丹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其中粮食短缺和食品安全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对于苏丹当局来说,如何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维护粮食安全,暂时无解。
3
“自保”的印度,能让人们免于挨饿吗?
在印度阿加尔塔拉,工人用布蒙着脸搬运粮食。
印度5月13日宣布对小麦出口实施临时禁令。印度外贸总局表示,做出临时禁止小麦出口的决定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印度国内通胀高企,粮食价格上涨明显;二是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已威胁到印度及周边国家的粮食安全。
综合因素表明,印度政府叫停小麦出口,与此前印度尼西亚叫停棕榈油出口原因相似,是世界粮食价格剧烈变动时的一种“自保”措施。
印度是世界小麦主要生产国之一,小麦产量已连续3年增长。印度政府此前预计,2022年小麦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1.11亿吨。但由于今年3月的超常高温,这一数字可能会下调至1.05亿吨左右。
按照印度粮食部门的计划,印政府今年将采购1850万吨小麦,加上过去几年采购累积的1900万吨期初库存,政府小麦的战略储备将达到3750万吨。印政府原本计划本财年的小麦出口量为1000万吨。由于出口禁令的实施,这些原本用于出口的小麦将部分留在国内市场,印度国内小麦供应基本无虞。
除了小麦,印度还是大米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目前其库存充足,出口强劲。
如果说印度面临粮食危机的话,那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危机,不是表现为绝对的缺粮,而是表现为价格过高,居民无法充分消费。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7年国际比较项目成果报告指出,72%的印度人口负担不起健康饮食,43%的人口无法获得营养充足的饮食。
通胀进一步加剧这一状况。在印度国内市场,4月份面粉平均价格升至每公斤32.38卢比(约合2.78元人民币),为2010年以来的最高价格。而食用油价格的涨幅更是达20%~50%。
印度国家转型发展委员会2020年愿景报告中说,“虽然印度在应对由干旱或洪水造成的短暂粮食不安全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它却未能在长期粮食不安全方面做出很大努力,这反映在低能量摄入和高营养不良发生率上。印度约一半的人口长期营养不良,特别是支出能力较弱的儿童、妇女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