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间,有公司季度净利润从暴涨近360倍,到同比仅增4%;还有检测机构应收账款,从5亿飙升至20.56亿。
本文由无冕财经(wumiancaijing)原创发布
作者:郭俊宇
编辑:陈涧
设计:岚昇
实习生:叶敏
从5月21日到29日,短短10天内,北京已有3家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被查。
这三家机构分别是中同蓝博、金准医学、朴石医学,被查原因都是人为扩大了混采的比例,例如将“5混1”、“10混1”的样本量,私自扩大成“30混1”、“50混1”等,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这些核酸检测机构“造假”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摊薄成本,获得更多利润。
从这些机构铤而走险,不惜触犯道德和法律红线这件事,或多或少能反映出现在核酸检测行业存在的一些困难。
目前,整个核酸检测行业正面临着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下降、应收账款剧增,回款困难等问题。
人们口中暴利的核酸检测,已经不像两年前那样,只要进场就能赚到钱了,而是要靠走量取胜了。
2020年最早进场的那批检测机构确实赚得盆满钵满,但从2022年开始,核酸检测的钱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好赚了。
暴利不再?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核酸检测在人们眼中一直都是“暴利”行业,不少疫情之前生存困难的企业,靠着核酸检测一夜暴富。
据Wind数据统计,A股的35家新冠检测概念相关企业,去年的平均营收为53.7亿元,收入增速67%,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平均达到11.5亿元,平均净利润增速更是高达112%;今年一季度,新冠检测概念股平均营收25.8亿元,平均净利润近10亿。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达安基因。该公司2019年还面临着生存压力,全年净利润仅有9000多万,2020年的净利润翻了25倍,达到24.49亿。
类似的还有圣湘生物,2019年仅有3900多万的净利润,2020年暴增6527%,达到26.17亿元。
核酸检测试剂龙头公司金域医学,其净利润也成倍地增长,2019年至2021年,其净利润分别为4.15亿元、15.73亿元、23.64亿元。
还有不少新冠检测相关企业,在短短一两年内就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圣湘生物就是其中之一。
据Wind数据,自2020年1月份以来,有9家从事新冠检测业务的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还有1家在创业板上市,同时还有3家新冠检测企业正在IPO。
然而,从今年一季度业绩看,新冠检测的暴利恐怕很难再持续下去,不少新冠检测企业的净利润增速出现大幅下滑。
▲部分核酸检测相关公司业绩对比。
以圣湘生物为例,2020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了358倍,今年一季度同比仅增4%。股价也从150元/股跌至目前的33元/股。
同样在科创板上市的之江生物,其净利润在2020年暴增1708%后,去年已经负增长,今年一季度同比下滑12.9%。
同时生产核酸检测试剂盒和提供检测服务的华大基因,业绩也出现大幅度下滑。去年的营收同比下滑了19.42%,净利润同比下滑30%;今年一季度,华大基因的净利润同比下滑了37.06%。
这些企业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核酸检测价格一降再降。
5月25日,国家医保局要求,进一步下调公立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政府指导价。各省份要将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5元。
要知道,两年前,核酸检测的最初定价还是200元/人份。
核酸检测企业的盈利空间大幅度压缩,只能通过走量来增加利润。利润市场份额较大的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目前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净利润增速。
对于第三方核酸检测企业来说,目前最大的难题或许不是净利润增速的下滑,而是回款困难。不少核酸检测企业都堆积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导致现金回流越来越慢。
检测机构“见不到钱”
随着进场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越来越多,现在核酸检测的供应已经远远大于需求,许多第三方检测机构都是先办事后拿钱,而且钱具体什么时候拿到手还没个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