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深蓝观”消息,核酸检测企业的回款周期长达半年到9个月,一个季度内能回款已经算是非常快的了,拖个大半年、一年都很正常。
其实,从一些上市核酸检测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无冕财经研究员查阅了金域医学近两年的财报后发现,从2020年开始,金域医学的应收账款大幅度增长,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以后,增长速度加快。
2019年,该公司还只有15亿元的应收账款,2020年增长71.66%至26.94亿元,2021年进一步增长至46.65亿元。今年一季度,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同比增长了86.91%,达到64.22亿元。相比之下,该公司今年一季度的营收才45亿。
今年一季度,金域医学应收账款的增速,已远超营收和净利润增速。
该公司也在2021年年报中承认,公司未来可能面临“费用结算延期、回款天数增加、坏账”等资金风险。
同时从事试剂盒生产和新冠检测的迪安诊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同花顺数据显示,2019-2021年,迪安诊断应收账款分别为33.3亿元、45.3亿元、62.8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6.14%、36.03%、38.82%。截至2022年一季度,该公司的应收账款进一步增加,同比增长60.09%,达到83.50亿元。
▲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的应收账款情况。
也有部分第三方检测机构从今年开始才出现大量应收账款。例如万孚生物,以往的应收账款都在5亿元左右,今年一季度突然飙升至20.56亿元。
该公司的董秘表示,应收账款增加主要是新冠检测产品订单增加导致,新冠产品订单有部分是政府采购,是先发货后回款。
由此可见,今年以来,这些第三方核酸检测企业的应收账款增速普遍变快了。虽然营收和利润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速,但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大量的现金流入。
以金域医学为例,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回款周期从2019年的98天延长至117.36天,净现比(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之间的比值)从164.43%降至42.99%。
金域医学、迪安诊断等已经是行业龙头,相对比较有话语权,它们的情况尚且如此,那些小型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处境怕是只会更加困难。
如今,核酸检测费用不能用医保支付,全部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常态化核酸检测之下,各地财政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可以预见的是,这些第三方核酸检测企业的回款周期可能会继续拉长。
对于现金流比较充沛的检测机构而言,它们或许可以撑到回款的时候。
但对于那些经营状况原本就不太好,现金储备较少,想通过核酸检测“捞金”的企业而言,这可能会是一个“暗雷”。
小公司只能退出?
核酸检测的钱变得不好赚之后,此前大批涌进来的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回归主业,或者业务转型;二是尽早退出,避免越陷越深。
经过多次降价后,核酸检测的红利期已经结束,也有部分赚到钱的检测机构已经看清这一点,不再“迷恋”核酸检测业务的暴利,逐渐回归主业或者寻找新的增长点。
首批入局核酸检测的达安基因,在大赚一笔后,已经选择回归主业。易瑞生物也在退出,集中精力深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业务。
而华大基因、复星医药、明德生物、迈克生物、迪安诊断等,则在押注新的增长赛道,将业务聚焦在抗原检测试剂产品上。
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来说,或许只剩下退出这一条路径。
据“健康界”消息,南方某省的一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表示,现在核酸检测的钱越来越难挣了,很多机构正在考虑退出。
因为现在这些第三方检测机构基本上都要自己先垫付耗材和人工的成本,耗材供应商拿不到钱就不供货。面对这种“出多进少”的情况,很多第三方机构都撑不了太久。
目前核酸检测的市场规模依然是千亿级别。据华创证券预测,疫情至今,核酸总费用约为3000亿,其中今年前4月已花费近1500亿。如果年内实行2天一测,那么常态化核酸将共计花费约41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