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不能智能到脱离数据质量,如何清洗、标记高质量的数据,“喂”给AI成为研究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孙颖亲自标记了逾千例鼻咽癌磁共振图像。这批蕴含着“孙颖教授临床经验”的数据成为AI落地应用的“突破口”。
孙颖的从医治学精神也时刻滋养并激励着年轻的医学生们。

孙颖教授在指导学生勾画靶区
他们是国内较早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团队,研究模式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经常一波三折,每个研究生都要花费至少3年时间,这意味着学生毕业时只发表1篇文章,甚至毕业的时候文章还发表不出来。
孙颖常以“不刷文章、不博眼球、但求落地”来勉励后辈,告诉学生要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耐得住寂寞方能守得住繁华。事实证明,功夫的确不负有心人,研究一经发表就被国际指南采纳,极大地推动了肿瘤定位从手工时代走向人工智能辅助时代。
在医学科技研究道路上,孙颖教授能够“静下心”“守得住”,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并甘为人梯、以德育人,为推动中国肿瘤诊疗科技发展尽心竭力,是我校引以为傲的优秀医学工作者,是当代科技工作者的优秀典范!
欢迎关注“中大招生”头条号,获取关于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山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本文转载自中山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