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表示,他做一次核酸,从18:37排到了20:00。排在前面一位阿婆,早上去医院排队看病,结果排到了才知道72小时内的核酸结果还不行,一定要48小时内才可以,于是下午排队去做核酸,结果还没排到,就被告知到点了,不做了。晚上,是她今天第三次排队。
在上海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核酸报告变成了必不可少的通行证。一位家住浦西的网友,哪怕绕再远的路,来回花上一个多小时从浦西驱车去浦东,也要把核酸做上。
一些居民正常出入自己居住的小区,一度都被要求出示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否则小区里面的人出不去,住在小区的人也回不来,只能就近找到核酸检测点做完核酸、等待阴性结果出炉,才能洗刷掉过期记录,重获出门或者回家的自由。
矛盾的是,有些小区内并没有设置核酸点,不出小区也无法完成采样。为此,6月2日,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特意说明,居民出入居住的本社区,不需要提供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
焦虑盘旋在很多想要出门的上海居民头顶,尤其是那些急需帮助的人。博主@分成两半的谁呀拍视频记录下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长龙,地址是宛平南路60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不少需要特殊药物的患者,在封闭期间经历了痛苦的断药期,“解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医院续上珍贵的药。但长长的队伍,消耗着每一个人的体力和耐心。
6月2日,上海市民夜晚排队采样。图 / 人民视觉
不确定的结果
做完核酸的第二天,便是续命的结果“放榜”的时候。袁琳发现,等待核酸结果的心态,和封控时期也差不太多。那时她所在的小区接连发现阳性病例,她的神经也跟着绷紧。现在疫情得到了控制,她也绷着神经,期望新鲜报告的出炉,以便能乘上返乡的汽车。
值得庆幸的是,袁琳和她的室友分别在凌晨和上午收到了“续命卡”,随申码的数字刷新成24小时内,生机勃勃的绿色。
但毛毛的心却一直悬着。距离采样时间过去了18个小时,但她的核酸码还处于过期状态,新的结果仍然未出来。
她在心里飞速盘算着一条节点非常紧凑的时间线:如果6月2日交不了材料,就要等到端午假期过后第一天,刚恢复办公,申请签证的人不会少,不确定性又增加了。签证下不来,已经因为疫情改签过一次的机票又要延期,辞职之后不能马上衔接到总部的工作,就要面临空窗期。这些都是她要负担的成本。
和大部分上海居民一样,过去的两个多月,她在焦虑和不确定中度过。每天除了工作,还要上闹钟抢菜,随时盯着微信群的团购。更让她揪心的是一封日本寄来的快递,里面装着她赴日必需的在留资格认定证明书。寄信的日期是4月4日,那时上海刚刚分区封控,这份平时几天就能送达的材料,和这座城市的物流一起经历了停滞,足足50天后才送到毛毛手上。
证明书的有效期只有3个月,留给她办签证的时间不多了。她只想把确定能做到的事情做好,“不想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地方掉链子”。
时钟指向6月2日下午3点,结果还没更新。看到社区群里有人说,1日下午5点多采样的核酸结果出了,按照常理算,毛毛的应该也快了。她坐不住了,撇下手头的工作,换衣服出门,一边往外走一边刷新随申码。
没有新鲜的核酸证明,就不能乘坐地铁,她顶着快30°C的高温,骑上了共享单车,空气灼热,座椅发烫。此刻她还抱着侥幸心理,设计了一条沿着地铁的骑行路线,万一在路上结果出来了,还能去最近的地铁站坐车,那样舒服点。
但奇迹最后也没发生,毛毛吭哧吭哧骑了四十多分钟。快到目的地的时候,她路过静安寺旁边的华东医院,那里的核酸检测点罕见地一个人都没有。她抓紧去做了一次核酸,“反正今天不做明天也要做”,不能再像这一次,有急事出门的时候,因为结果没出而被困住。
像毛毛这种未能等来预期结果的事,也在不停上演。上观新闻称,“参与体验的16位记者中,出具报告时间最短为7小时,最长的多达22小时,平均时长约为14小时”。在检测人数激增的情况下,核酸检测实验室也出现超负荷运转,检测结果可能会延长至24-48小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