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核酸结果时效性的不确定,驱使着有出行需求的人,源源不断地奔向核酸检测点。虽然上海大多数场景要求的是72小时内核酸证明,但不少人开始被不能出门的恐惧裹胁,从三天做一次逐渐变成两天甚至每天做一次。
一些熟悉的场景出现了。一位身穿蓝色防护服的女士,背后面写着“代排22人请谅解”,在社交平台遭到不少质疑。虽然截至目前,市民到指定点位做核酸是免费的,但也有不少检测机构在美团、淘宝等平台推出了上门核酸检测的服务,主打的特色自然是“快”,比如有机构承诺4至6小时出报告,当天上门,但代价也不菲,5人团购价698元。
团购平台上的上门核酸套餐。图 / 手机核酸
对于这些汹涌的检测需求,并不是所有检测点都做好了准备。
据上观新闻报道,同样还是6月1日,上海普陀区刚在宁夏路287号旁小停车场设立了一个常态化核酸采集点,到晚上就被砸了。事后普陀区相关部门称,因周边区的居民、社会面流动人员以及周边小区群众汇聚此采集点采样,造成核酸检测需求量超负荷,试管准备不够,居委会干部通知后续人员不要再排队。
长时间的等待落了空,出行的限制没能解除,矛盾一点就燃。一位居民对此表示不满,将周边路障扔到检测点,并掀翻了检测点桌子,造成采集员轻微软组织挫伤,采集好的核酸样本散落地上。这位居民因为寻衅滋事,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而那些被倾翻的样本,又加重了不少人的焦虑。
“有些到点就不做了,但居委街道没有劝返,任由队伍排下去,直到最后一遍才通知暂停检测。我经过的三个核酸检测点,全在吵架。”有网友说。
对于部分核酸采样点排队时间长的问题,上海市疫情防控核酸筛查专班负责人夏科家的回应是,有的采样点未开放,也有的服务时间较短,采样工位也未开足。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未来上海将采取加密采样点位、增加采样工位、延长服务时间等措施。
在2020年新冠病毒刚刚开始肆虐的时候,核酸检测的场所还主要集中在医院门诊,两年多的时间过去,打开地图搜索关键词,大小城市里的核酸检测点已经星罗棋布。检测点本身的硬件设施,也得以改造升级,简陋的、风一吹就倒的帐篷,变成了可以遮风挡雨的核酸采样亭。比如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的一批采样亭就很“精致”,不仅配置有通风净化系统,还配备有紫外消毒灯、风机、窗口对讲机等设备。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采样亭的一些设计,不仅没有如介绍那般“提升医护人员的操作灵活性和舒适度”,从而节省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反而给采样设置了障碍。比如给医护人员双臂开出的两个固定的孔距离地面太高,身高不匹配的人,使用起来就非常别扭。网上流传的一张照片显示,一位核酸采样人员,蹲在一个小凳子上,弓着腰给外面的人进行采样。
核酸采样亭里,医护人员蹲着采样。图 / 网络
据人民日报消息,北京呼家楼、朝阳门等地的核酸检测亭已被“弃用”,医护人员直接在屋外搭起了核酸检测棚,采取传统的核酸检测方式。
而毛毛观察到,她所在的小区里,那台新的采样亭外部原本还给采样员配备了一副橡胶手套,但这两天再看已经没有了。志愿者透露,拆掉的原因很简单,手套接触外界总不更换,在检测时还是不安全,容易引发交叉感染。
被改变的生活
不只是上海,国内已经有不少城市将常态化核酸检测提上日程,核酸焦虑,笼罩在更多人头上。
深圳是最早一批将核酸检测常态化的城市之一,自4月5日起,居民出入公共场合和搭乘公共交通须出示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陈雨不久前刚从北京去往深圳工作,从做核酸这件事里,他对这座城市的效率有了具体的感知。街头走两步就能看到一个核酸检测点,其中不少是全天开放,采样过程也大多便捷、迅速,不用刷身份证,扫葵花码就能确认身份,全程基本上不用排队,5分钟就能搞定。
说是要72小时内的证明,但陈雨身边的同事朋友已经习惯了隔天甚至每天做一次核酸,“这样是最保险的”。他入职的那一天,有一位新同事约了吃饭,“但她突然一拍脑袋说,昨天忘记做核酸,哎呀,洗好的脸和化好的妆都白费了,没有核酸报告就来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