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价”消失 机票为什么突然变贵了?
随着6月5日燃油费再次上调,一张机票130元或190元的机建燃油费,可能已经和一些折扣机票的裸票价格相当,届时涨价的感知还会更加明显。
02、消失的“白菜价”
高呼涨价的一个原因在于,大多数用户已经习惯了过去两年的机票“白菜价”。
自疫情爆发以来,为了刺激需求,航空公司时不时采取低价刺激消费的方式,低折扣的机票越来越多。
根据携程旗下FlightAI市场洞察平台发布的《2021年民航年度总结报告》,2019年至2021年,国内机票平均价格分别为758元、598元和678元,显然2020年和2021年整体机票价格不如疫情前。
这种被扭曲的供需关系,也让航空公司陷入了一个相当被动的局面。
从最直观的收入来看,和2019年相比,2020年7家A股上市航空公司收入合计只有2743亿元,同比减少了45%,2021年合计3039亿元的收入虽然有小幅回升,但仍较疫情前相去甚远。
2021年民航公报数据显示,全行业航空运输飞行时长从2020年的876万小时回升至932万小时,但客座率不升反降,只有72.4%,同样远不如疫情前的水平。
这种缓慢恢复结果是,2021年7家上市航司合计亏损396.37亿元,较2020年1094亿元的亏损看似有所缓解,但其实主要原因是ST海航的净利润由-687.43亿元转正为40.47亿元,其他航空公司的亏损并未有明显好转。
就连2020年唯一盈利的华夏航空,也在2021年陷入0.99亿元的亏损。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2年一季度数据显示,航司的收入进一步减少,亏损则进一步扩大——3个月内7家航司合计收入只有588.73亿元,是2019年以来最低水平,合计亏损则达到280.25亿元,远超出了2020年和2021年同期数据。
持续的巨亏源于大幅缩短的飞行时间和保持低位的客座率,这让行业内大量以飞行时间为基础计算薪酬的飞行员、空乘人员收入严重缩水。
从已有的相关报道来看,由于每月实际到手收入锐减,空姐们有主动选择另谋他路的,有被动裁员的,也有依然留在行业内,接受大幅缩水的收入。
年报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7家航司合计员工人数每年都保持1.5至2.2万人的净增加,同比增幅在5%至8%之间,但2020年较2019年只新增了14人,2021年甚至净减少3016人,首次出现同比减少的局面。
参照2022年一季度惨烈的亏损,未来航空业的员工人数可能还会进一步下降。
针对空乘人员收入持续的下滑,国内已有五家航空公司相继发布了薪酬保底政策。
据其他媒体报道,其中南航对月薪不足3000元的,补齐至3000元,国航统一按照40个小时发放小时费,东航则按照30个小时发放保底,川航给不同地区的员工提供4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保底收入。
曾经光鲜十足的空姐空少,如今只能靠公司发放的保底工资,这无疑是航空业遭受沉重打击,最为直接的体现。
03、连锁反应
面对整个行业的难题,航空业曾展开过一场“自救”,但从扩大的亏损面来看,收效甚微。
2020年6月18日,东航推出“周末随心飞”,打响了航空公司“随心飞类产品”的第一枪,这之后南航的“快乐飞”、春秋航空的“想飞就飞”等产品陆续推出,价格多在3000元上下,大多可以在半年时间内选择特定航班,被视为航空公司降低空座率的一种“双赢举措”。
但随之而来的是好坏参半的用户评价。有人惊喜于薅到了航空公司的羊毛,计算下来每次飞行费用不超过100元,但更多是吐槽抢票难、限制多的用户。
紧接着是团餐,南航、厦航利用自有的配餐子公司,推出各类团餐外送服务,为返工后食堂尚未开放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进行集体配餐,“送外卖”也一度被调侃为航空公司的副业。
川航则充分利用了“四川火锅”这一地方特色,推出过“今日下单、明日送达”的火锅包邮外送服务,有248元和448元两档产品,包含了锅底、菜品、油碟和桌布,一应俱全。
(四川航空公司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