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为了防止不同sector的团队之间的互抢地盘,避免无谓的内耗。”一位和他们多有合作的FA机构创始人如此评价道。
这种改变的背后,对应了中国的创投模式正在发生的变化。这种改变不仅来源于产业重心的迁移,也来自于VC狩猎方式、回报分布等等涉及一家基金运营中募、投、管、退等所有环节。“结果就是:基础人才对于GP们的价值在降低。”
曾有在投资行业浸淫20余年的从业者向「暗涌Waves」分析:为何规模庞大的综合型机构鲜少实施有效的内部转岗,而更愿意找猎头挖角。核心原因正是,遵循“工具人”价值一路走来的内部投资人很难在短期内完成行业转移,对于重视产业认知、强调圈子联结的硬核领域,“花钱招人买新知、买人脉”是一种更容易、也更高效的方式。
如何在新的产业周期里,调整更适配的打法,是此刻VC们人员结构调整背后的隐线。
2020-2021年,包括GGV、启明、五源、高榕、源码等在内的多家头部机构完成最新一轮募资,双币种总规模都已达到100亿人民币以上。其间,机构原本的短板和空白,通过增加人员的形式得到补足。比如,五源罕见地进行了人员扩充,从外部吸纳了针对中后期阶段的投资人。人民币募资成绩堪称优异的源码也集中招聘了新的团队,以应对更本土特色的投资风格。
过去十几年,中国投资行业从未停止过对人才的主动吸纳,只是“口味”变了。此刻他们更在意的事,能为机构拓展新兴赛道,或者对某一领域掌握真知的经验者。
一家猎头公司负责人告诉「暗涌Waves」,这两年VC/PE市场招聘需求呈现出一个很分化的状态:要么倾向于找到可以独立做项目的投资人来主导一条业务线,从级别上看,大概率是VP 以上的level;要么倾向于找行研能力强的分析师来做行研,从级别上看,大概率是analyst level,反倒是“中间形成一个巨大的断层”。
01猎头创始人许庆林对此的观察更细微。他说,目前市场有三类投资人才可称得上“抢手”:一是“研究型”,逻辑思维强、受过系统化训练;二是“行业/赛道深耕型”,指多年专注单个行业或方向、经历过周期,并有成功案例的投资人;三是在行业里扎得足够深、拥有极强水下优质资产人脉的“稀缺资源型”。
“现在大面积是供过于求,但局部依然供不应求。”许庆林对「暗涌Waves」说,目前GP们最向往的、具备“清北复交理工科教育背景+MBA+corporate经验+投资经验”的候选人,不过也“着实凤毛麟角”。
中国创投诞生30年,属于投机者的低垂果实已然消失殆尽。面对更难攀登的硬核时代,重新系统化地思考组织、思考人效将成为每一个GP必须攻克的难题。“用什么人”、“怎么样地用人”,将和“钱从哪里来”、“投什么项目”一起,成为未来基金管理者的灵魂叩问。
当下正在、或即将发生的VC人员优化,只是一个局部的风向标。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