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半后中美防长再会谈,为何比预定时长翻倍?
张英利认为,中美防长面对面会谈本身就是一个积极信号:“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有很多交往方式,但任何交往都不能取代面对面的交流,对军队领导人尤其如此。”两军高层谈论的是重大的,不可不谈的话题,比如台海问题、乌克兰问题等,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高层会谈是一个开始,下一步中美工作层之间将就更具体问题的协商建立沟通渠道,推进两军之间其它的合作性项目。
会谈前美频繁释放信号,专家:没中国参与,世界上重大问题无法解决
那么,两国防长的会谈是否会立刻显示出成效,比如中美两军之间是否将在短期内展开更多互动?对此,张英利表示,两军关系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方把中方视为对手甚至敌人的情况下,两国关系出现恶化的趋势,两军关系必然受到影响。“在大国关系中,对立和竞争始终存在,呈现出螺旋式发展,升温慢。所以当下不可或缺地会出现各说各话的情况,但依旧有合作的空间。”
实际上,在中美防长会谈举行之前,美国国防部频繁对外释放信息。9日,美国国防部官网的一条消息显示,奥斯汀希望保持美中两军对话渠道畅通,以避免未来双方误判。美国《外交政策》9日的一篇报道也称,五角大楼希望对华开设更多热线,加强和北京沟通,避免危机。路透社引述美方官员的话称,美方希望将重点放在为两国紧张关系设置“护栏”,并确保不会发展为某种军事误解。
对此,张英利表示,两国元首在管控危机方面形成重要共识,奥斯汀也公开发表过管控竞争和冲突的言论。在中美双方电话交流后,奥斯汀提出在“香会”线下会谈的愿望,虽然美国坚持用大国竞争定位中美关系,在当前战乱并举的国际安全形势下,对抗与合作往往相伴相生。“中国作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与塑造者,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热点问题在没有中国参与的前提下能得以解决。”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曹延中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会谈中双方形成的共识即管控好矛盾分歧,不把矛盾分歧变成冲突对抗,这一点关键在美国。他认为,美方应认真落实“四不一无意”的承诺,停止在台湾问题上的各种挑衅行动,停止以所谓“塑造中国安全环境”为目的扩大和强化军事同盟、伙伴关系,停止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和科技封锁,为稳定中美关系、促进世界和地区和平拿出实际行动,“在军事安全领域,还要立即停止售台武器和军事合作、停止高频度对华抵近侦察、停止挑动地区安全局势。”
对于美国对华频繁抵近侦察,以及台海和南海地区日益紧张的局势。张英利表示,2015年9月,中美两国国防部就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新增“军事危机通报”附件,以及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新增“空中相遇”附件完成正式签署。“这对中美了解彼此战略意图,管控危机、预防风险具有长效作用。此外,当前美军对我抵近侦察和挑衅频繁,我一线部队在高强度的应对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本领,可以非常专业地履行使命,维护主权,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测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