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能在48小时内“死掉”,哈尔滨一门卫拒被认定工伤
文|王皓
编辑|雪梨王
从发病到住院经过61个小时后,妻子柳兴平决定拔掉马殿臣的呼吸机。几分钟后,马殿臣停止了呼吸——这意味着,马殿臣也许不会被认定为工伤了。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而马殿臣经历的这61个小时,显然已经超过了48小时这一“死线”。
“当时也考虑过如果人超过48小时没有死亡,就不会被认定为工伤的事情,虽然已经没有救治的可能性,但还是没有拔掉呼吸机。”柳兴平说,实际上,丈夫被送到医院几个小时候,就已经被医生认定了脑死亡。
丈夫突发脑出血去世一年零3个月以来,57岁的柳兴平除了努力适应着一个人生活,还在为丈夫应被认定为工伤的事情奔波。
马殿臣倒下得毫无预兆。
他是哈尔滨某供热公司收发室值夜班的门卫,年长柳兴平两岁。柳兴平从小胆子就小,几年前又搬了新房子,一个人在家睡不好,索性陪着丈夫一起去公司上班,晚上就睡在收发室里。而这也得到马殿臣所在公司的允许。
马殿臣生前所在的公司,他的办公地点位就在公司收发室
2021年3月12日凌晨,马殿臣像以往一样早起工作。没多会儿,躺在收发室床上的柳兴平就听到丈夫喊头疼,她马上把马殿臣扶到床上坐下,并拨打了“120”。在等待的过程中,丈夫曾和柳兴平说,他怀疑自己是脑出血,并且出血量很大。
“别抱啥希望了,没有机会了。”马殿臣被送到医院抢救后,医生曾这样劝说过柳兴平。几个小时后,医生断定马殿臣已经脑死亡,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
对柳兴平来说,拔掉呼吸机是个无比艰难的决定——拔,意味着丈夫很快会停止呼吸,可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还没有回来看父亲最后一眼;不拔,则意味着难以被认定为工伤。
61个小时后,柳兴平和女儿还是决定拔掉呼吸机。而如她们预料的一样,马殿臣的死没有被当地人社部门认定为工伤。
马殿臣的死,并没有被人社部门认定为工伤
柳兴平诉至法院,但一审和二审均未支持她的请求。
类似的情况并非孤例——2020年2月,广州保安李某在工作期间突发不适,送医抢救后处于脑死亡状态。广州白云区社保局作出了《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决定书认为,李某的抢救超过48小时,不符合认定工伤的规定。李某妻子起诉相关部门,要求撤销《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之后的一二审均认为,李某的情况应该认定或视同工伤。
这一突破了工伤保险条例的判例一度引发讨论——在保护弱者和尊重法理之间该如何权衡?而在讨论之外,48小时内的脑死亡与48小时外的临床死亡依旧是工伤判定的难处所在。
工作中突发疾病
两年前,柳兴平和丈夫搬到了哈尔滨市香坊区一处高层小区。
他们家位于一楼,有一个不大的花园。6月,柳兴平种下的花卉和蔬菜都还只是秧苗,没有到盛开和成熟的季节。上年纪后,两口子总喜欢摆弄些花花草草,选择住一楼,也是考虑到可以有个花园。
但住在一楼,总让柳兴平没有太多安全感,所以只要天一黑,她就会把窗帘全部拉上。柳兴平的家里还养了一只宠物狗,只要有人敲门,狗就会叫。如果遇到陌生人敲门,即便在家,柳兴平在无法确认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也绝对不会开门。她通常会装作家里没有人。
马殿臣年长柳兴平2岁,两人都曾是亚麻纺织厂的工人。柳兴平是纺织工,马殿臣是瓦匠,负责维修厂里及职工家里的房屋。
2008年,夫妻俩所在的亚麻纺织厂破产后,43岁的柳兴平的工龄被买断。因为要自己交养老保险,也要继续维持日常生活,她在超市做过促销员,在药店里卖过药。几年下来,做过的工作不少,但都没坚持太长时间。
马殿臣的情况要好些。从亚麻纺织厂离开后,他被分配到了哈尔滨市华能集中供热有限公司,起初做一些供热方面的工作,但随着年纪增长,近些年被调到了哈尔滨市华能集中供热有限公司运行服务十四部新阳供热厂做门卫,因为是男性,多数情况下都值夜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