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核酸检测机构检查到某人核酸为阳性,通过系统录入信息后,数据就会自动传输至地方疫情防控办平台,平台收到信息后,根据内部设定的算法,会自动对此人的健康码赋红色。
这位专家分析,如果赋码出现与疫情防控规则不一致的异常,那就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体系出现问题,二是在中间某一环节强制性地对赋码进行了人工干预。而直接对疫情防控平台进行运营管理的部门,有权限对数据库进行直接修改。
目前,不同省市疫情防控平台的运营管理部门不同,有些地方归属于大数据管理局,也有的由疫情防控指挥中心负责,还有地方则外包给了国企。
南方周末记者多次拨打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办公电话,均处于忙线状态。在海报新闻的采访中,郑州大数据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则回应称,这种情况属于郑州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这位工作人员表示,郑州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社会防控部是健康码管理的直接机构,制定赋码的规则,赋码、解码由该部门负责。
截至发稿,河南及郑州相关部门尚未明确回应储户为何会被赋红码。河南省卫健委在6月14日下午回应媒体称,已接到多个“外地来豫储户被赋红码”的投诉。接到投诉后,已反馈至相关部门,目前正调查核实。
涉嫌侵犯个人信息权益
早在2020年2月,中央网信办就出台过《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个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2021年1月印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码管理与服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健康码管理办法”)中也再次明确了这一点,并指出,各地要严格健康码功能定位,不得扩大应用范围,切实防止“码上加码”。
对外经贸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许可认为,对储户赋红码的做法,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保法”)中规定的正当、合法、必要、诚信原则。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介绍,个保法还规定,国家机关为履行法定职责处理个人信息,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程序来进行,不得超出履行法定职责所必需的范围和限度。而在储户被赋红码的事件中,相关职能部门明显超出了履行法定职责的范围和限度,侵害了个人信息权益。
那么对个人来说,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救济?
许可表示,根据个保法,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作出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决定,个人有权要求信息处理者予以说明,并有权拒绝仅通过自动化决策的方式作出决定。也就是说,个人可以向政府机关要求说明健康码背后的逻辑原理,也可以要求对结果进行人工复核。
除此之外,对于政府机关涉嫌违规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个人可以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诉或举报,要求对此进行督查。
常态化应用后,功能如何转型?
很明显,除了在防疫中的作用,“码”的功能也逐步向日常生活蔓延。
2020年2月21日,“杭州健康码”上线10天后,就与电子健康卡、社保卡相关联。患者不再需要携带实体就诊卡和纸质病历本,通过“杭州健康码”,就能实现挂号、检验检查、取药等就医流程和医保支付。温州、厦门等地健康码也陆续增设这一功能。
在广州、义乌、青岛等地,乘车码和健康码达成互通互认。例如,广州公交乘车码,既可以扫码乘车,又能显示乘客的健康码实时状态。
在杭州卫健委的规划中,健康码的应用升级不止于此。2020年5月22日,在杭州卫健系统深化杭州健康码常态化应用工作部署会上,市卫健委主任孙雍容提出,未来健康码可以“一码知健”:通过电子病历、健康体检、生活方式管理的相关数据,建立个人健康指数排行榜。在官方发布的“渐变色健康码”示意图中,健康评分纳入了运动、饮酒、吸烟、睡眠等考量标准。
这一消息发布后曾引发热议,不少人担忧健康码应用的拓展可能会带来个人信息的滥用。杭州卫健委工作人员事后回应媒体,“渐变色健康码”还在进一步研究,目前没有上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