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维护其国际制度性权力和垄断地位,在多边机构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理念倡议进行污蔑抹黑和围堵封杀,阻挠有关理念倡议被纳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文件。
◆美国抱持冷战思维,沿袭霸权逻辑,推行集团政治,炮制“民主对抗威权”叙事,拉拢他国拼凑“小圈子”,强化“五眼联盟”、兜售“四边机制”、拼凑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收紧双边军事同盟,针对中国的企图明显。
◆美国推动北约介入亚太事务,抛出新版“战略概念”文件炒作“中国威胁”,邀请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亚太盟友参加北约马德里峰会,企图建立“亚太版北约”,严重威胁亚太地区安全稳定。
◆国与国之间发展关系,讲究的是平等、尊重和互利共赢。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重要的十字路口,美方应放弃以冷战零和思维看待中美关系,把精力放在践行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三原则”上,把“四不一无意”(不寻求与中国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及无意与中国发生冲突)的表态落到实处。
谬误3:美国的外交以伙伴关系和尊重彼此利益为基础,中国则对别国实施胁迫外交,肆意进行打击报复。我们的任务是,证明所有国家在不受胁迫的情况下自由规划自己的道路。
事实真相:美国是胁迫外交的发明者和集大成者。多年来,美国通过经济封锁、单边制裁等手段,向世界演绎了一个个胁迫外交的教科书式案例。
◆1971年,美国学者亚历山大·乔治最早提出“胁迫外交”概念,用来概括当时美国对老挝、古巴、越南的政策。美国政府将1994年迫使海地军政府下台称为“胁迫外交的范例”,在2003年把303亿美元军费的用途明确列为“开展胁迫外交”。
美国政府以惩罚阿富汗塔利班为由,冻结阿富汗中央银行70亿美元在美资产,将阿富汗人民的“救命钱”据为己有,导致阿富汗人道主义形势不断恶化。阿富汗塔利班驻多哈政治办事处发言人穆罕默德·纳伊姆表示,美方行径表明其“在人性和道德上已堕落到最低程度”。
为了逼迫尼泊尔议会批准尼美“千年挑战计划(MCC)”协议,美国公然下达“最后通牒”,称如尼议会不按时通过有关协议,将重新审视美尼外交关系。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司法部成立一个“盗贼缉捕行动特别小组”,寻找俄罗斯公民在美、欧的游艇、公寓、私人飞机和巨额存款,进行冻结并没收,充分说明美所谓“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只是一句谎言。美国逼迫各国选边站队,向各国施压,要求加入对俄制裁,否则就要“付出代价”。
中国和所罗门群岛签署双边安全合作框架协议以来,美方安排国家安全委员会高官访所,竭力阻挠中所正当合作。《所罗门星报》评论表示,美国自从二战之后就彻底遗忘了所罗门群岛,现在它终于想起来了,却是要逼着所罗门群岛放弃同中国签署协议。
2022年5月,在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高级别视频会议举行前夕,美国向多家联合国发展机构施压,阻挠有关人员与会,威胁“缩减供资”。
◆美国上届政府推出的“清洁网络”计划将胁迫外交演绎得淋漓尽致。该计划以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和公民隐私为借口,明确要求从电信运营商、手机应用商店、手机应用程序、云服务、海底光缆5个方面把华为、百度、阿里巴巴等中国企业完全清除出去。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等美国政客多方游说、胁迫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入所谓“清洁网络联盟”。美国高级官员甚至恐吓塞浦路斯等国家,要求这些国家不准与中国5G供应商合作,否则后果很严重。英国前商务大臣凯布尔表示,英国政府禁止华为5G设备和服务的决定“与国家安全无关”,而是迫于美国压力,是因为“美国告诉我们应该这么做”。
◆美国对盟友搞胁迫也毫不手软。出于地缘政治和能源利益考量,美国从2019年12月起对“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实施制裁。俄乌冲突爆发后,即便德国已宣布暂停该项目认证程序,美国仍对相关公司及人员实施了新的制裁。
◆美国学者指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一直基于一个简单的观念——“你要么与我们为伍,要么与我们为敌。美国应该引领,盟国则应该追随,而反对美国至尊地位的国家将会遭殃”。这充分暴露了美国胁迫外交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