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圈|何炅感叹“相见恨晚”,29岁爆炸头男孩成《声生不息》最大黑马
曾比特与林子祥合唱《单车》
《初恋》在TVB播出后,教过他唱歌的老师们都替他高兴。歌手李幸倪也发信息告诉他,这是“很曾比特的一个表演” 。
2
曾比特的成长经历,是香港90一代的叙事模板——他是美日韩和港台文化的混种,在泛太平洋文化风潮里沐浴长大。他告诉《贵圈》,他的音乐启蒙是黑眼豆豆的《Where is Love》,买的第一张专辑是英国歌手詹姆斯·布朗特2004年的摇滚专辑《Back to Bedlam》。他成长年代里,广东歌以情歌和慢歌为主,他想要更“劲一点”,多偏爱hip hop。他看台湾偶像剧,学台式普通话,第一次参加比赛是在校园里唱光良的《第一次》,如果有需要,他也在选秀里炫技,唱唱林子祥。同样,影响了全球流行文化的kpop对他也有影响,网络上能搜到不少他对BTS歌曲的翻唱。
只是做职业艺人的路途,比起单纯爱音乐要崎岖得多。出道前,他唱酒吧、婚礼和露天广场。他的音乐趣味广泛,懂乐器,玩乐队,能编曲混音。他性格活泼,不怕出丑,只是和近来在香港乐坛叱咤的“造星仔”相比,他实在是“唔靓仔”。参加选秀,常常是评委投票好,但大众投票不好。所以他真正进入这个行业,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
曾比特在社交平台分享弹唱作品
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流行文化,构成了有着中立音乐属性的曾比特。他不会打上什么鲜明烙印,对不同文化都可以有自发的靠近。虽然他总是乐于向媒体表达自己音乐的可能性,快歌、Rock、Funk等多种曲风都可以,但进入传统唱片工业流水线之后,他还是被包装成“悲情歌王”“爱情下靶王”的人设。
他就像爱情故事里男三的角色,出道曲是古巨基、陈小春式的卑微情歌,《我不如》《我不是丘比特》《新年快乐》,固定搭配“郭伟亮×林若宁”,悲情歌一首接着一首。2022年元旦“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上,曾比特拿到叱咤新人铜奖。去年,香港流行音乐掀起浪潮,一代新人登场,曾比特身处其中,只是不在潮头。
带着这份内在的丰富与中立,和一点外化的独特性,他来到了湖南长沙。在这档力推香港流行音乐的综艺里,曾比特决定, “更多尝试一下,把我自己真实的个性拿出来。”
3
曾比特的第一条微博发表于今年四月,现在已经有了60万粉丝。他有超话,有抖音,也入驻B站。他努力适应内地的综艺玩法,也尽力投入內地的娱乐规则。他参与“UP在湾区”之类的短视频创作,“返乡记”拍得热闹生动。
曾比特在汕尾拍摄“返乡记”
人们对香港流行文化的缅怀情绪,似乎正在走向又一个高峰——无论是《声生不息》、中秋晚会“湾区升明月”,还是披荆斩棘路上“大湾区哥哥”的风靡一时。但香港文化不能一直以过去时存在。老牌艺人纷纷在内地娱乐圈转型新角色。他们从香港的流行文化盛世里走过来,又在时代风云里积累了几十年的人生故事可以传阅。年轻的艺人呢?他们没能赶上香港文化强势输出的年代,如今在内地最火的香港艺人——此前的成功经验是邓紫棋、陈伟霆、王嘉尔,足够火,但除了口音,实在也没有太明显的香港符号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曾比特的故事可以有多重叙述的角度。有时候和他的音乐有关,比如《港乐不止情歌和K歌》,有时候又偶有更大的解释——《在祖国找到我的舞台》(香港《文汇报》关于他的报道标题)。他的音乐和故事,嫁接内地和港台,国语的、外文的,过去的、现在的,本土的、远方的。
或许曾比特此刻的成功,可以为文化融合提供另一种更值得琢磨的样本。
(来源:腾讯新闻)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