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告诉深燃,医美机构瞄准低龄人群的现象,早在2016年时就非常盛行,随之衍生出“医美贷”,导致负面事件频出,后来监管部门重拳出击,现在医院整形外科的项目如果没有家长陪同,医院一般会拒绝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独自做。
但还是有医院钻空子。他表示,有的未成年人打扮成熟,他们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顾客随便报身份证号就行,不会核对原件”。遇到一些重要的需要开刀、规定严格的整形手术,他们甚至会建议,让对方出钱雇人假装是父母走流程,“这现象到现在一直都有”。
已经成年的00,则是更容易被医美机构坑的对象。
张涛举例,现在市面上针对年轻人的减肥、美白、祛痘等需求,精准包装项目。最常见的是在字眼上下功夫,比如“MAX炫瞳媚眼小综合”,其实就是割双眼皮,“东国粉墨水光”其实就是普通的“水光针”,张涛表示,初次尝试的00后们,很容易被忽悠。
轻医美的流行,也在让坑变多。“一些美白、溶脂、补水、补胶原蛋白的项目,很多都是概念性产品,并且效果和个人体质、肤质、作息、饮食都有关系”,他表示,即便没效果,医院也很容易找到理由解释。
张涛介绍,他根据上市公司的投入产出比计算,在广州、深圳等城市获取一位顾客的成本已经接近3000元。为了留住顾客,医美机构通常会用100元/3次、19.9元/次的体验项目吸引顾客到店,再用话术推荐顾客办卡、充值等,00后们由于社会经验少,更容易被说服,或是碍于情面,不懂得拒绝。
夏晓也提到,很多医美医院都是“全员营销”,即每一位工作者,包括医师、治疗师等,都有销售指标,每一环节消费者们都会被开发,“比如皮肤科,医师开单让消费者去做治疗,做治疗的美疗师也会对他二次开发,告诉他做了某某项目会更好。年轻的学生,很容易被鼓动”。
此前,她有一个刚毕业的朋友,来医院等她下班,在她上楼接待顾客的十几分钟里,就被医院同事鼓动做了一项皮肤美容项目。
这也是为什么割完双眼皮的可可,差点被医师鼓动做隆鼻手术的原因,他们防不胜防。
是被贩卖的焦虑,还是理性的需要?
医美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市场。新氧发布的《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医美产业规模估计将达到1846亿,同比增长21.6%。根据天眼查数据,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数量为3万家,年度注册增速高达50.9%。
来源 / 天眼查
在这个过程中,过度的营销轰炸,对一些年轻人的影响颇大,例如各大社交平台上,一些“入坑医美,太香了”、“这是最后一次,不看脸的竞争”之类的表述,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
张雨介绍,2021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将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等广告乱象背后的九类情形,对医疗机构影响巨大。但还是有一些医美机构打擦边球,打着“面部美学”的名义讨论美、欣赏美,看起来是在做科普,其实是在变相制造容貌焦虑,最终目的还是获客。
她介绍,对于年轻人来说,评判一则信息是否在制造焦虑,有一个简单的标准,“看完让你更焦虑,对自己的满意度下降的信息,基本就可以判断为在制造焦虑。”
王丹强调,正规的医美机构和医美项目,的确是可以改善人的形象,但医美行业的问题是,机构良莠不齐,行业也存在模糊地带,即效果很难评估。“医院只要没弄出医疗事故,哪怕是把鼻子整歪了,都能辩解没有给你造成伤害,只是给你整的你不满意。所以,消费者维权起来很麻烦”。
她提醒,涉及手术级别的,比如隆胸、抽脂、磨骨等,一定要慎重,如果要做,需要准备足够的资金和具备承受风险的能力。
心理咨询师朱晓辉告诉深燃,医美的盛行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小鹿眼、嘟嘟唇、A4腰的信息冲刷,哪怕是走进电梯,耳边都充斥着医美广告。“医美不是不好。我们作为成年人更容易分清爱美是自己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别人。但是对于00后尤其是未成年的00后,在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