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拒绝“刷脸”回家。
每次到小区门口门闸前,他都拒绝对摄像头亮出脸,而是直接叫保安开门,有时遇到别人刷脸开闸,他就尾随在后一起通过。
顾城租住在天津诚基经贸中心(下称“诚基中心”)。2021年3月他搬入时,被告知小区只能刷脸进入,没有其他进入方式。
想要入住,顾城必须向物业公司提供自己的人脸信息。
图/视觉中国
人脸信息是生物识别信息的一种,属于敏感个人信息。每个人只有一张脸,如果人脸信息被随意采集和滥用,隐患极大。近年来,尽管保护人脸信息的法律法规层出不穷,但公共场所的人脸采集设施越来越多。
2021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脸识别的司法解释正式实施,要求物业公司不得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的通行验证方式。
据此,顾城起诉物业公司,要求物业公司为他提供其他通行验证方式,同时删除他此前提供的人脸信息。
2022年5月18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判决,支持了他的诉求。
“凭什么强制我刷脸进门?”
2021年3月,26岁的顾城在网上签约租住了诚基中心的一套公寓。在拎包入住当天,他从房屋中介口中得知,小区只提供人脸识别的方式出入。
“因为房子我已经签了,如果不住的话,还得付违约金。” 顾城与多数怕麻烦的租户一样,虽然心生怀疑,但还是硬着头皮让物业拍照录入人脸,登记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
安顿下来后,顾城发现,人脸识别机旁边就有刷门禁卡的位置,但物业不给办理门禁卡。他曾向保安询问,对方表示人脸识别是“为了业主的安全”,物业人员则答复他,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经过了业主委员会的同意,还有街道和社区这些官方组织的参与。
诚基中心的“刷脸”系统的确是为加强防护启用的。这是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商务核心区的商住两用小区,由2 栋 33 层和 1 栋 50 层的超高楼宇构成,拥有居民住房 5536 套,商户 400 家,容积率达 17.5。
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诚基中心就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的装置,原计划在2020年6月调试启用,但由于新冠疫情的暴发,在2020年2月前后,这套系统就被提前启用。
天津市在2020年1月24日启动《天津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预案》一级响应。
“我们以高度的敏感性对形势进行了预判,经过多个部门的研究商讨,决定紧急启用人脸识别系统。”社区党委书记陈思延在2020年2月公开表示,要保障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必须进行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模式,基本原则就是“堵住口、卡住门、看住人”。启用人脸识别系统,是诚基中心“技防”的重要一步。
陈思延还介绍,诚基中心的人脸信息数据通过四种方式采集:一是网格员上门入户采集;二是居民自主到物业公司客服中心采集;三是居民自主采集,然后微信发给网格员;四是居民把照片以邮件形式发到社区邮箱进行采集。
但顾城意识到,如果只有“刷脸”一种选择,可能侵犯他自己的权益,“自从住进诚基中心以后,我就一直疑惑:凭什么强制我用人脸识别进门?”
他表示,诚基中心的物业并不能给他足够的安全感,“采集我的人脸信息之后,怎么传输,怎么使用,存储在哪里,我都一无所知,我不想把人脸信息交给这种没被证明可信任的机构来管理”。
顾城的担忧不无道理。北京炜衡(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魏冬冬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或是强监管领域的银行等机构,合规体系相对完善,但一些小的企业,尤其是小物业公司,则是漏洞百出,明文存储敏感个人信息是常态,也不把用户人脸信息和身份信息分开存储。
与用户的数据安全相比,小公司会更注重成本和利润。魏冬冬说,许多小物业公司购买的数据处理设备比较落后,并没有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
她甚至了解到,有的物业公司的人脸识别设施和员工考勤指纹打卡的设备价格都极为低廉,而设备供应商愿意低价供货的原因,就是为了收集用户的人脸等敏感个人信息。
“用户的信息可以拿去卖钱,给供应商增加收益,所以很可能你我的人脸早就不知道被转卖了多少手了。”魏冬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