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6月30日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近日,该院接诊了一对不幸确诊肾功能衰竭的双胞胎姐妹,为拯救两个孩子的生命,其父母决定一人捐出一个肾脏,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生进行移植,目前,两个孩子的移植手术已完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介绍,父母一起捐肾挽救双胞胎女儿,在中国系首例,此前全球也仅英国有一例报道。
双胞胎罕见同时出现肾衰竭 专家:或和遗传肾病有关
41岁的胡女士和其丈夫刘先生家住江西赣州,于2003年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夫妻俩靠打零工赚钱培养了2个女儿。去年7月,妹妹小怡出现脚痛、贫血、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不久后姐姐小茹出现感冒、头晕、乏力等类似症状。两人病情症状相似度高,并且几乎同一时间先后发病,药物治疗多日也不见好转。
“平时一直都好好的,突然就呕吐得十分吓人,就差点把胃吐出来。”被疾病困扰的姐妹俩被父母带去当地医院救治。一系列检查后提示,肾功能血肌酐560umol/l左右,有贫血症状,两人均被诊断为尿毒症(慢性肾病5期)、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突然感觉天塌了。”两个孩子的父母觉得不可思议:双胞胎姐妹在同一时期先后患重病,到底是什么病因?一个月后基因检测报告提示:NPHP1基因突变,导致双胞胎姐妹肾衰竭。
经过3个月的腹膜透析等治疗,姐妹俩的病情有所缓解,但病情已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女儿们幼师毕业了,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未来还要找对象嫁人,这样下去会耽误她们的人生。”去年12月,父母带着女儿们慕名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寻求帮助。
该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周江桥教授指出,肾单位肾痨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囊性肾脏病,该病主要在儿童期发病,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常常表现为多饮多尿、贫血、肾衰竭等,尿检基本正常或者轻微异常,多数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由于肾衰竭前往往无明显临床表现,早期难以及时确诊,很多患者就医时已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医生采用跨血型肾移植技术 两个孩子分别接受父母肾脏
看到女儿们日渐衰弱的身体,父母心如刀绞。一家人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完成器官移植登记,等待肾移植机会。然而能够合适匹配的肾源有限,2个多月的焦急等待,依旧没有音讯。
在与器官移植科邱涛副教授密切的日常交流中,这对父母了解到,亲属间肾移植不仅能减轻经济负担,还可以缩短等待时间尽快救治病情;同时亲属间肾移植安全系数相对更高,发生排异和其他并发症的可能性也比无血缘关系的异体肾移植要低。父母毅然决定:将自己的肾脏捐给女儿们。
周江桥教授介绍,目前“家庭内互助自救”模式的活体亲属肾移植,是我国部分终末期肾病患者较好选择方式,但也有诸多关口要“闯”。
医学伦理审查,是亲属间肾移植的第一关。器官移植科根据一家4口人基因检测结果和疾病临床症状,论证了该活体移植方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2个女儿因肾脏本身发育问题导致肾衰竭,而父母亲的肾脏结构及功能没有问题,同时女儿身体内环境良好,接受健康的肾脏不会出现肾病复发等问题。经过多轮考证,伦理委员会审核最终审核通过了活体移植方案。
跨血型肾移植难题接踵而至。配型结果显示,母亲胡女士是B型血,一对女儿则是A型血,以往这类不同血型的肾移植发生排斥反应的几率极高。而通过多年技术积累,拥有实施跨血型肾移植成熟技术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可以开展ABO血型不相容亲属供肾肾移植(俗称跨血型肾移植)。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等待移植中风险不断。小女儿小怡腹膜透析效果较差,身体严重水肿,一度出现心衰、胸水症状,被紧急送往该院肾内科治疗。专家团队调整透析方案,将腹透改为插管血透,并通过穿刺引流胸水,系列治疗后症状才有所缓解。
考虑到小怡体内预存有针对母亲的群体反应性抗体,专家团队建议将胡女士肾脏捐献给大女儿小茹,小怡则接受父亲刘先生捐献的肾脏。
两个月内先后完成母女、父女间肾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