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厂联合停产抵制上游涨价?集体停产是假的,但苦水是真的
硅料供需总体平衡,但硅片产能与硅料产能出现了严重错配。与去年一样,今年硅料价格不断上攻,很大程度上与其交易结构有关。据澎湃新闻了解,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下,国内光伏产业链,尤其是硅片端的大规模扩产引发企业对硅料供应的焦虑,纷纷签订长单。在余量有限的情况下,能供应零售市场的供应量一直不足,市场零星交易的硅料价格飙升,带动硅料价格逐月攀升。也就是说,涨价很大程度上是抢料“抢”出来的,零售交易部分的硅料价格上涨在推动硅料整体价格节节攀升。
高价抑制国内电站需求,抢料仍在继续
组件高价行情下,国内地面电站的需求受到压制,分布式光伏需求保持较高韧性,后者已成为国内光伏新增装机主力。
据行业智库Solarzoom分析,本周光伏产业链上游各环节仍在继续上涨且有上涨幅度扩大态势,国内组件厂商的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剧,本周国内组件价格开始小幅上扬,但整体组件端的价格尤其是在国内项目上涨阻力明显,部分投资国内电站企业针对此轮价格上涨已在考虑项目暂缓,而仍在进行的交付的项目单双面P型组件价格还是略有上浮,主流价格来至1.91-1.98元/W,而市场组件不少新项目招投标报价、新订单报价已经达到2元/W以上。
光伏行业价格追踪机构PVInfoLink在最新报告中称,组件厂家已经对7月价格报价有些微调整、涨幅约每瓦0.02-0.05元不等,然而截止目前,终端接受度仍然低迷。展望7-8月国内需求,项目的拉动看来又将因为高昂的价格受限,仍需等待供应链上游的价格底定,7月开工情况有可能出现变化。
与国内形成对比的是,海外需求的超预期爆发在助推光伏产业链价格上涨。
PVInfoLink分析称,尽管2022年至今因原物料价格高昂导致光伏供应链价格持续坚挺,但在能源转型浪潮和国际冲突造成的能源供应紧张下,全球对于光伏等再生能源的需求持续高涨。根据PV InfoLink对中国海关出口数据的分析,五月中国光伏组件的出口达到14.4GW,同比成长95%;累计1–5月的组件出口则达到63.4GW,同比成长102%,需求成长相当强劲。
目前中国主要出口成长的区域市场,仍是目前能源转型最积极,同时也因俄乌冲突下能源供应不稳定而面临能源危机的欧洲。欧洲5月从中国进口8.9GW的光伏组件,同比增长146%,1–5月则累计达33.3GW,同比增长144%,为各区域市场中增长最高。2021年欧洲全年进口量已经是最高的40.9GW,占中国2021年出口的46%,在基期已高且今年仍呈现逐月成长的态势下,印证了欧洲市场对于光伏产品的需求仍然强劲。
不过,PV InfoLink提醒,尽管欧洲从中国进口光伏产品总量持续增长,甚至已经超过整年组件需求预测,但据观察,目前欧洲地区实际装机的热度并不如进口量般火爆,进口量和实际安装量呈现些许不匹配的情况。这一方面是由于前期中国疫情管控导致部分出口产品物流延误,与此同时,目前欧洲市场在光伏终端安装上正面临逆变器和施工人力短缺的困境。
火爆的抢料行情仍在继续。
7月1日,作为全球最大多晶硅供应商的通威股份公告签订了两份重大销售合同,美科硅能源和双良硅材料分别计划向通威股份旗下子公司采购25.61万吨、22.25万吨多晶硅产品,实际采购价格由买卖双方采取月度议价方式确定。按照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6月29日)公布的数据测算,上述两份长单合计销售金额超1200亿元。6月18日,通威股份发布关于签订重大销售合同的公告,表示与青海高景签订5年硅料销售合同,预计后者采购规模为21.61万吨,按照上述测算方法,预计销售总额为509亿元。据统计,今年以来,通威股份已签订5份重大销售合同,预计的销售金额累计达2540亿元。
产业现状已引起主管部门重视。据国家发改委官网消息,6月22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负责人主持召开座谈会,邀请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光伏产业链龙头企业,以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等单位参会。会议全面梳理光伏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光伏企业生产经营、产业投资、产能建设、市场供需等方面面临的问题,研究推进光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