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社交网络“审臭学”:隔着屏幕,我们到底“闻”到了什么?
言辞上的恶作剧从来不是现代人的专利。“scatology”(粪石学)这个词在西方文学中是一个被单独研究的门类,词根“skat-”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身体的废料”。与之类似的还有“toilet humor”,即厕所幽默,最著名的例子要属莫扎特的信件和拉伯雷的《巨人传》。作为一部以描写巨人们的荒唐生活来抨击教会与修道院体制的人文主义奇书,《巨人传》多次刻画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排泄场景。
《巨人传》插画
在第一部第十三章“高朗古杰怎样从高康大擦屁股的方法上看出他惊人的智慧”中,巨人高康大滔滔不绝地向父亲高朗古杰讲述了自己更换过的“擦屁股纸”和使用体验。文中提到他使用树丛里的三月猫(译注:三月出生的猫最为上乘)擦屁股时被猫抓破了会阴部,直到他用妈妈的熏香料熏过的手套擦过屁股才医好。在另外两处描写中,尿成为了巨人们上阵退敌强有力的手段,其一是:
“这时候,他那匹牝马松松肚子、撒了一泡尿;这泡尿一下子变成了一股七法里长的洪水,整个地流进了旺代口,河水立时猛涨,除了少数几个人从左边逃上山坡以外,那里大批的敌人统统在惊慌中淹死了。”
不只是文学作品,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觅得“scatology”的身影,比如大友克洋“记忆三部曲”中的《最臭兵器》。在这部动画电影中,孕育出生化武器的人类社会是丑陋的,在人们自食苦果被主人公的屁毒死时,漫山遍野却开满了美丽的鲜花,腐朽的人类秩序解体后反而孕育出了美的元素。由此可以看出,作家往往会用对污秽符号的复制粘贴和崇拜来表达自己对颠倒黑白的现实世界的绝望。而对一般网民而言,包括“审臭”在内的网络亚文化狂欢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口。
《最臭兵器》截图04 实体臭与精神臭, 恶臭与恶意
与有实体的物质臭相对的是无实体的精神臭,这类臭味已经完全脱离了嗅觉上的恶臭义和视觉上的生理不适,指的是一种言行中折射出的让人讨厌或恶俗的感觉,与之相关的流行词可能包括“毁三观”“魔性”等。所以开篇提到的“好臭啊”翻译过来的意思大概是:“你好讨厌,用了很多恶俗但我又忍不住喜欢的元素。”
事实上,以苟且思想致敬糟糕生活的精神臭在线下生活中也并不罕见,比如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中林月如对李逍遥的爱称“臭蛋”,或者流行一时的“臭弟弟”都是很好的例子。这种借“臭”字传递爱意的方式带有“一起自甘堕落”的市井浪漫气息。
《仙剑奇侠传》截图
然而,如今“恶臭”一词在更多的场合被用来表示不含有任何爱意的纯粹的厌恶,这时它和“emo”(部分)、“yue”的功能比较相近,是一种通过最原始的拟声来体验“拳拳到肉”击打感的网络戾气释放。应该说,这与“审臭文化”的泛滥不无关系。它的潜台词甚至是:我对一类内容的厌恶达到了恨不能赶尽杀绝、除之后快的地步。
某种意义上说,恶意产生的源头是人类社会在生产资料分配问题上长期存在的不良竞争关系,而攻击性语言只是顺应生活需要,被人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所制造出的交流工具。这些工具通过互联网的谐谑包装与狂欢,其恶意虽在重组与消解中产生出更多中性表达的可能,但这些变化是不稳定和波动的,一如“恶臭”一词从恨到爱再到恨的回归。
简而言之,“审臭文化”的核心驱动力是一种消解主流的爽感;它的出现提高了网友对无害内容的免疫力,或者说缩小了有害指定的范围,从而产生了为网络创作空间赋能的效果。如果与恶相关的语词消失了,那么原本属于它们的含义就会被表达真善美的词汇分担。
“审臭文化”的内涵实际上是:说出污秽可怖之语,代表我不再畏惧一些不能对我造成伤害的网络内容——我的精神纯洁坚固到了“思无邪”的境界。对许多人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走出了第二信号系统所制造的焦虑与恐慌。
《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内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