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融创楼盘爆雷停工:监管账户资金疑被转移,复工仪式成作秀
融创爆雷
至6月底,融创中国(01918.HK)因上年年报延期,其港股股票停牌已有3个月。这些情况背后,是融创可能遭遇了严重的资金流动性问题。
融创中国停牌前股票走势 图片来源:雪球
今年3月底,融创中国股价已由巅峰时期的每股40余港元下滑至4.58港元,市值大幅缩水,前后只经历了两年零两个月。因未能如期披露2021年年报,融创在4月初停牌。
融创将年报“难产”的原因归结为债务问题所致。其公告称,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了融创的评级,因而引发有关境外贷款的问题,融创方面正与债权人沟通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融创合计60亿元的境内公开债于今年4月到期,融创就该债券与持有人寻求展期。
内忧外患中,融创究竟欠下多少债?
除了上述境内公开债以外,融创5月的一份公告显示,今年4月,融创有4笔优先票据利息逾期未付,当月应付利息总计1.05亿美元。
其中,一笔2023年10月到期的票据本金为7.416亿美元,当月应付利息的30天宽限期满后,融创仍无力支付。这也就意味着,这笔票据的持有人有权要求融创立即还本付息,但1亿美元的利息尚难以支付,更遑论7亿美元本金。这份公告一出,有分析将其解读为“融创官宣爆雷”。
曾大手笔支持乐视和法拉第未来,融创当初的豪迈与如今的窘迫判若云泥。从去年开始,融创就频频出手“回血”自救。至今年3月,融创先后处置约 257.2 亿元的资产,两次股权融资回流约15.32 亿美元资金,董事会主席孙宏斌提供无息资金约4.64 亿美元。如今来看,这一系列“回血”措施并不足以解融创的燃眉之急。
今年3月,融创发布了一份《盈利警告》,其中显示上一年度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预期本年度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较去年下降约85%,核心利润较去年下降约50%”。融创将其归咎于投资损失以及行业环境等因素。
近年房地产行业下行趋势明显,多家房企均不同程度出现资金问题,销售下滑、融资难度加大成为行业普遍现象,“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无疑是这一时期楼市调控的首要目标。
而融创“爆雷”的原因与此前大手笔“拿地”、如今销售遇挫等情况密切相关。融创曾一边“大兴土木”,一边“日进斗金”。
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在2021年1—12月间,融创中国新增土地价值为1013.8亿元,新增土地建面1104.3万平方米,位列众房企第9位。另据融创《2021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中载明的数据显示,集团及其合营公司、联营公司全年总计新建143个项目。此外,融创2021年全年合同销售金额达5973.6亿元,与往年数据相比增长明显。
但到了2022年,销售大不如前。5月初,融创中国公告了销售方面面临的不利局面。公告称,3月以来,集团重点布局的核心一二线城市销售情况“受疫情影响严重”,三四月合同销售金额同比大幅下降约65%,“现阶段集团面临着更大的流动性压力。”
问题楼盘如何交付?
合同销售额并不等同于营业收入。根据各地现行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办法及房地产开发现状,楼盘预售收入往往需要存入商品房预售监管账户中,在工程建设中按节点拨付,要在房屋竣工、产权移交后才可全额拨付,因此有延迟性,项目能否如期交付成为房企资金有效回笼的关键问题。
今年3月11日,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凡在河南省行政区域内批准预售的商品房建设项目,其预售资金均应纳入项目所在地商品房项目监管范围。购房人缴交的定金、首付款、按揭贷款和其他形式的商品房预售资金应全部直接存入监管账户,并要求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建立完善预售资金监管系统,实施全额全程动态监管。
7月4日,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发布了《郑州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监管办法”),对现行的2009版监管办法拟进行修改。其中细则拟规定,重点监管资金的申请使用按工程建设进度分为4个节点,依次是达到预售许可要求、主体结构完成、竣工验收备案和不动产首次登记完成。依据4个节点,按重点监管资金额度的 25%、55%、90%、100%申请使用重点监管资金;并要求监管银行按照预售资金三方监管协议做好监管账户监控,定期与市县住房保障部门进行对账,发现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挪用重点监管资金的,应当停止拨付,并立即告知住房保障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