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半年死了多少产品?我们总结了17份“讣告”
27年后,这个浏览器初代霸主落幕。
事实上,IE的葬歌已经唱了许多年。早在IE6.0之后,它就有长达4年没有更新。那时候,很多网站都只能用IE打开,但它漏洞百出、网页渲染拙劣、反应迟钝,这激发了不少“IE去死”的呼声,当时出现了一批“IE6.0死亡倒计时”“IE6.0葬礼”的网站。
在中国,因为盗版WindowsXP系统使用非常普遍,自带的IE6成为一代人长久的互联网记忆。即使到IE行将衰败的2009年,全世界每十台电脑中,依旧有一台运行着8年前发布的IE6。因此,开发者不得不辟出大量的时间,来适应IE。
IE的故事就像攻打恶龙的英雄,最终却成了恶龙一样。从现在看,很长时间里使用广泛但缺乏精心维护的IE,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的发展。
据YouTube前工程师Chris Zacharias披露,自己曾在2009年和同事一拍即合,决定偷偷发起一项“杀死IE6.0”的计划。他们在YouTube网页拉横幅警告,称IE6.0即将结束服务,建议所有用户改用Chrome、Firefox、IE8、Opera。事后,IE6用户占比迅速从18%迅速降到了10%,而他们并没有受到惩罚,甚至Google的其他产品线上也出现了同样的建议,让用户弃用IE6——因为业内有共识,这个浏览器“一直是网站开发工作中的祸根”。
就这样,我们的主人公,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场漫长、不怎么体面的社会性死亡。比如在2012年的一次营销活动中,被想要打自嘲牌的微软拿出来鞭尸,被称为“令您爱恨交织的浏览器”(The Browser You Loved To Hate)。
到2019年,连微软自己的员工都发文,让大家“不要用IE了”。2020年,微软新释出的浏览器Edge终于换成基于谷歌的内核Chromium。
时至今日,IE的市场份额只有0.29%,其继任者——Edge浏览器的份额则不到4%。IE的亡魂将只存在于Edge的“IE兼容模式”中。它的作用,更像是弥补自己过去的错误——用来加载一些年久失修、非IE不行的网站,比如各种考试的报名系统。
好在,IE寿终正寝的前夕,过去因为IE垄断标准而阻滞市场发展的“祸根”终于得到重视。2022年3月,苹果、Google、微软和Mozilla提出合作,将制订共通的浏览器标准。开发人员终于不必再考虑不同浏览器之间的兼容差异,就能同步页面效果。
这或许可以告慰IE的在天之灵。
Kindle
2013年6月7日,进入中国
2023年6月30日,退出中国
存活时间:10年
当看到CD业务迅速被iPod取代,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佐斯立刻决定,必须将书籍也数字化,“就像苹果控制音乐业务一样”。
对于2007年的第一代Kindle,媒体也确实称之为“阅读界的iPod”。随后,Kindle也像iPod一样,攻下大片市场,成为电子阅读器的代名词。
在初代发布会上,贝佐斯介绍Kindle,“不是一个设备,而是一项服务”。据调研机构isuppli测算,一台79美元的Kindle,制作成本为84.25美元。换言之,Kindle的模式是亏本卖硬件,靠服务和内容赚钱。
但这种模式在中国似乎行不通。
在中国,人们能够很轻松地找到免费或低价的电子资源。相较而言,Kindle商店没有什么价格优势。另外,国家规定独家电子书不能直接出版,Kindle也就失去了本来的出版优势。
于是,和贝佐斯期待的不同,对很多中国人来说,Kindle无关Kindle商店,只是一个阅读免费电子书的载体——阅读舒适、拿起来轻便。
当然,从设备的意义看,Kindle在中国并非不受欢迎。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2021年,Kindle占据中国电子阅读器市场65%的份额,远远领先于小米的多看电纸书和掌阅科技的iReader——后两者以10%的市场份额并列第二。但是,另一份数据显示,只有8.4%的中国成年民众倾向于“电子阅读器阅读”,更多人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45.6%),以及“在手机上阅读”(30.5%)。
再加上,或许因为Kindle的功能相对单一,产品迭代慢,用户的换新需求也一直不高。2021年,电子阅读器的整体销量下降了12.5%,跌至210万台,预计还会进一步下降。
2020年,闲鱼在一年内成交了超过40万台闲置Kindle,根据推算,亚马逊每卖出两台Kindle,就会有一台出现在闲鱼。2021年,闲鱼评选出年度十大无用商品,Kindle作为“一种比较昂贵的泡面周边”,高居榜单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