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男童在铁皮屋中遭故意杀害,凶手为同村16岁女孩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认识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予以从宽处罚。”刘录律师表示,根据相关司法解释,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极其严重的,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但对于犯罪对象为未成年人的,需综合考虑犯罪的性质、严重程度等情况,对嫌疑人可以从重处罚。”
▲成成生前照片
专家:应建教育、矫治、惩罚未成年人的专门体系
近年来,多起未成年人杀害未成年人案件引起舆论热议。有网友认为,对未成年人实施严重暴力犯罪的应严惩犯罪嫌疑人,对此,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郗培植认为,在类似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中,加害者大多数具有特殊的家庭结构和成长背景,但是这些因素在司法审判中,并非法定的从轻、减轻处罚的量刑情节,“《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立法初衷就是坚持对青少年罪犯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目的是让其之后可以更好地回归社会。”
郗培植表示,社会学分析表明,重刑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失去震慑犯罪的效果。对于实施严重暴力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问题的根源在于“提前干预、以教代刑”司法理念的落实,“比如前述案件中的16岁少女杀害4岁男童,往前追溯其成长过程,她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良行为,或者治安违法行为,只不过当前的法律体系难以对此进行有效预判和干预。”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汪鸿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家对现在的未成年人犯罪极端个案有一种呼声,比如降低刑事法律责任年龄等等,但是一定要看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80%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激情犯罪,80%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团伙犯罪。”
汪鸿雁说,未成年人是一张白纸,每一个未成年人犯罪都和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三大支撑体系崩溃有关。一个是家庭,要么溺爱、放任不管,要么没人管。一个是学校,老师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就是将其推向社会、推向同伴,第一次的不良行为就会逐渐发展到严重不良、甚至犯罪。其认为,除了对不良行为进行干预,最主要的是重建未成年人的支撑系统,应该延伸修改刑法,设立未成年人专章,建立教育、矫治、惩罚未成年人的专门体系,而不是像现在的刑法参照成年人的处罚体系。
6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出现反弹。2021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较2017年分别上升30.6%、24.2%。其中,2021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居前五位的分别是盗窃罪、聚众斗殴罪、强奸罪、抢劫罪和寻衅滋事罪。
《白皮书》指出,当前未成年人保护仍然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数量上升,未成年人犯罪有所抬头,家庭监护问题比较突出,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巨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还需优化,未成年人保护依然任重道远。(除律师与专家外,文中案件人物为化名)
红星新闻记者 罗梦婕 实习生 李龙靓
编辑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