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热夏天:那些不得不和高温、晒伤和热射病抗争的普通工人
▲ 男子被撞后因地面太烫转身去了树荫下。图 / 网络
车辆抛锚、爆胎、起火也成了夏日的常见安全事故,2021年6月中旬,湖南的王先生和弟弟在高速上驾车时,车辆突然着火,是放在车辆挡风玻璃前的打火机经过暴晒而引发。今年7月11日,湖南湘乡一男子骑摩托车遇路面高温爆炸,直接被甩出20多米远,造成全身多处擦伤。高架道路上的事故、抛锚数也明显上升,上海交警总队高架支队三大队每天正常接警15次左右,几乎都是抛锚事故,仅仅南北高架路段,每天就需要处理4到5个抛锚事故。
对于交警而言,在这样的天气执勤可谓折磨。四川交警王星在太阳下刚刚站了40分钟,身体已经开始摇晃,为了防止晕倒,只能在每次出警前,灌下一瓶藿香正气水。而在浙江某高速疫情防控卡点,执勤的交警还需要在制服和反光背心中间,再夹一层蓝色的一次性手术倒背衣。这种衣物由一次性无纺布和一层塑料薄膜制成,不透气,更不透汗。
就算消防员也有些许吃不消。实际上,这个温度对于消防员李扬而言,还不如火场的1/10,但在最近的日常集训里,穿着厚度与羽绒服相似的战斗服,闷得他心慌,等脱了,又晒得肉疼,过去,他一上午只需要两瓶500毫升的矿泉水,但这个夏天,已经需要自带两升容量的定制水壶。
核酸采样志愿者同样需要在夏日穿着严实。成千上万的核酸采样点呈点状,密密麻麻分布在城市内,深圳有3233个核酸采样点,上海市各类核酸采样点超过9900个点位,而杭州设立了不少于10000个核酸检测采样点。在深圳,核酸志愿者小雅一天要为至少2000人录入核酸信息,她需要穿一件一次性蓝色隔离衣,戴皮胶手套,医用口罩外还得再套一个巨大的隔离面罩,帐篷里唯一的散热工具,是一台1米多高的大功率风扇。
扫码处距离核酸点足足有3米,排队的人默契地在这里断开,挤在小雅所在的帐篷里,叫号时再一口气从烈日下冲刺过去。不到半小时,小雅的衣服和皮肤在汗水的作用下紧紧粘在一起,隐隐的汗臭味萦绕在鼻尖,阴魂不散的蚊子又在她裸露的小腿上咬了数十个包。要是实在热得受不了,小雅也会偷偷躲在没人的地方,将两层面罩轻轻扯开一条小缝,迅速呼吸几秒钟。
▲ 7月4日,吉林某小区内的核酸采样人员穿着紧密包裹的防护服。图 / 人民视觉
气温最高的时刻,热射病也更容易悄然上门。西安的大学生陈淼淼正在参加一场羽毛球比赛,当时气温高达42℃,3场比赛下来,陈淼淼只觉得胸闷,越来越难以喘气,他身高190cm,体重210斤,平时喜欢吃炸鸡、冰糕,过去已经查出轻度脂肪肝。14:30,他决定提前离开赛场,乘坐公交车回到寝室,当时寝室的空调已经坏了接近一周,陈淼淼觉得头越来越沉,几乎失去所有力气,直接倒在了床上。
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散热,他出现了发烧的症状,当室友李杰回到寝室时,陈淼淼已经高热不退一小时,体温一度接近40℃,不断发出痛苦的呻吟声。起初他还能回答一些问题,后来意识逐渐涣散,李杰当即把陈淼淼送到了医院,此时他的血常规已经有多项指标异常,好在脑部和胸部CT显示正常,足足在医院躺了四天后,他才恢复如初。
17:00
太阳迅速向西南方移动,下班通勤高峰到来,城市再度变得热闹。
阿干拉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准备去快餐店点一份盖浇饭,加一瓶冰可乐。王兴业终于可以离开蟹田,捞了一天的水草,他几乎直不起腰。杨启富依旧悬在高空上,他还有两个小时才下班,一整个下午,太阳在玻璃幕墙上折射的光线晃得他眼睛疼。
在浙江,一些下班族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家经过一天阳光的暴晒,发生了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化。一位台州市民家中的地砖突然炸裂,面积接近3平方米,物业告诉她,这是因为热胀冷缩导致。在装修工人来之前,她只能用脚将地砖踩平,勉强踩出一条能走的路。一位温州市民网购了一箱可乐,回家拆箱后发现,6瓶300毫升的可乐,在高温下气体膨胀,已经变得高矮胖瘦不一,最发福的那一个,连站稳都有些困难。
▲ 图 / 小红书某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