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热夏天:那些不得不和高温、晒伤和热射病抗争的普通工人
高温也在威胁家养植物的生命安全,有人把琴叶榕放在阳台,下班回家后发现,原先舒展的叶片已经因为失水而干枯蜷缩。植物科普博主周方解释说,这是因为在超过30度的天气下,植物面临着热胁迫和水分胁迫,如果一旦发现植物出现脱水状态,最好不要在大中午给植物浇水,否则叶片上的残留水珠容易形成凹凸镜,反而会造成二次灼伤。一位浙江男生在社交平台晒出了自己给植物降温的方法,他将冰块放在春羽和吉利红旁边,一个植物的人造空调就这样诞生了。有趣的是,热带植物绿天鹅绒海芋却极为享受这个高温天,一个北京的植物爱好者已经被热到懒得去阳台浇花,但她发现,绿天鹅绒海芋在高温中越长壮实,大叶小叶嗖嗖长,几天过去,叶片长得比自己的脸都大。
温度稍降,千鹤负责饲养的细尾獴和狼终于恢复了群居动物的本性,从洞穴中爬出来嬉戏打闹。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在高温环境里,也不得不放弃一定的社会属性。比如,旅游成了变相居家,一位福州女孩在做了22页的长沙7日旅游攻略、奔波850公里后,决定在酒店休息,热到没法出门,她连吃了3天外卖。7月初,新疆吐鲁番火焰山的温度计指数已经上升到68度,江西九江的小妍选择放弃导游安排的1小时参观计划,5分钟匆匆拍照打卡,剩下的时间都待在游客中心吃冰棍。
21:00
城市入夜,所有人都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南方的人们会发现,今年的夜间温度,没有和白日相差多少,这种日最低温超过28°C的现象被称之为“热夜”。截至7月12日,在351个城市中,约有18%的城市出现了“热夜”,相比2021年同期,这一数量增加了46.5%;与2020年同期相比,更是翻了2.86倍。而在日最低温均值的前十名城市中,有7个都在长三角。
这也为夜跑爱好者带来一些困扰。香港的一项研究表明,高密度城市缺少绿化和通风,使得“热夜”引发的健康风险甚至高于日间酷热。过去晚上9点,谢志伟每晚都会沿着河边跑上5公里,但现在直到晚上10点,空气中还是有挥之不去的湿热粘腻,只跑3公里就很难再坚持。他的心率也明显加快,正常情况下160-170的心率,如今全程跑下来数值接近200,极快的心率让他出现了运动后的缺氧状态,无论多大口吸气,胸腔依旧能体会到痛苦的挤压感。
事实上,跑步者在运动过程中,极容易将身体的不适混淆为正常的生理反应,许多跑步者总会告诉自己再多坚持一会,但高温天气并不比平时,采用标准配速,极有可能会挑战心肺压力的极限,很容易让自己进入危险状态。
一天24小时,人们开始接受与长达20小时的高温相处,西瓜与冰淇淋也成为最为畅销的解暑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消费国,能吃掉世界上将近70%的西瓜,到了今年夏天,吃瓜更甚,有人甚至把冰桶和西瓜搬到重庆的一个水上乐园,坐在冰桶里吃西瓜。长时间的高温天气,也带火了“吃冰经济”,7月15日,京东到家、美团等平台发布“吃冰”消费数据显示,同样炎热的四川地区,“冰品”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192%。
▲ 重庆:市民挑战“冰火两重天” 坐冰桶吃西瓜。图 / 陈超(重庆分社)/中新社/视觉中国
只是,对于蟹农王兴业来说,他的消暑品只有白开水。一到晚上,电风扇在老房子里嗡嗡作响,儿子刚刚又劝了他一遍,反正没签合同,今后不要再去蟹田。可他觉得,既然答应了对方干上一年,就不能反悔,最重要的是,这么辛苦的活,除了他这样的老农民,估计再难有人接手。
王兴业累了一天,在晚上9点就早早准备睡下,蝉和青蛙开始此起彼伏地叫,不到7个小时,他又要醒来,在完全重复的又一天,帮助螃蟹与高温作战。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