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疫情,带动区域经济大洗牌。
2022年上半年,北京GDP总量以微弱优势力压上海,首次跻身中国经济第一大市之位。
虽然只是暂时的季度反超,但这是数十年来全国经济第一大市地位的首度松动。
不过,2022年刚刚过半,一切都未有定数。
到年底,上海能否夺回经济第一大市之位?北京何时才能实现真正超越?
01
京沪首次易位
疫情这只黑天鹅,改变了一切。
2022年上半年,北京GDP总量达19352亿元,同比增长0.9%,而上海GDP为19349亿元,同比增长-5.9%。
一增一降之下,上海失去了巨大的领先优势,北京以3亿元的微弱优势赶超上海。
要知道,40年前,北京GDP总量不到上海一半,如今两城已经并驾齐驱。
事实上,就在去年同期,上海对北京还有874亿的领先优势,去年全年这一优势更是扩大到近3000亿元。
如果不是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存在,北京赶超上海仍旧遥遥无期。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此简单。北京虽然首次赶超上海,但在二季度负增长的不只是上海一个城市。
数据显示,二季度,上海、北京GDP分别增长-13.5%,-2.9%,两地双双负增长,这种情形相当罕见。(参阅《GDP正增长!新的考验来了》)
事实上,二季度内地31个省份中,共有5个省市负增长:江苏、上海、北京、吉林、海南。
这其中,除了海南之外,其他省市均是疫情直接冲击所致。海南则是受到大环境波及,旅游业大幅下滑带来的结果。
上海自然是疫情直接冲击所致。
从3月底到6月初,中国经济第一大市静态管理长达两个月之久,经济遭遇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冲击。
然而,北京并非相安无事。
虽然疫情严峻程度远远不及上海,但一波又一波偶发疫情的存在,也让北京经济陷入被动。
同时,作为去年北京最大增长动力的新冠疫苗产业动能不再,导致北京医药制造业大幅走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经济增长。
02
上海VS武汉:疫情冲击为何大不同?
同样遭遇严重疫情冲击,上海经济降幅为何远远不及武汉?
2020年武汉疫情,导致一季度GDP总量降低40.5%,创下了武汉有数据以来的最大下降纪录。
疫情之后,用了一年多时间,武汉才恢复元气,但其经济总量仍然未能重新反超杭州。
同样是疫情冲击,论严峻程度,上海并不比武汉弱多少,但为何上海二季度GDP仅下降13.5%,上半年仅下降5.6%?
一方面,疫情所处的阶段不同,应对手段不同。
2020年初的疫情冲击充满意外因素,所有城市都没有做好准备。既没有大规模核酸检测,也没有新冠疫苗,更没有成熟的管控手段,最先遭遇冲击的城市损失自然最大。
疫情发展到第三年,即使同样不得不祭出封城的重磅举措,但在应对上至少会有一定进步。
另一方面,上海与武汉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对于疫情拥有更大的抗压能力。
武汉是典型的工业城市,而上海除了工业城市的身份之外,还有金融中心、互联网城市、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多重角色。
疫情冲击,首先在于消费,其次是工业生产,再次是外贸,投资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弱,而不依赖实体接触的金融业、互联网行业抗压性最强。
上海金融业占GDP比重,仅次于工业。
2021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高达7973亿元,位居全国之首,占GDP总量高达18.5%,这成了对冲疫情冲击的最大支柱之一。
与此同时,上海还是仅次于北京的互联网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