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瑞克农业大数据科技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称,今年荔枝价格较往年偏贵,与“大小年”分不开。
事实上,大多数水果都会有“大小年”的生理现象,即一年结果多,一年结果少。结果多的那一年叫大年,结果少的那一年叫小年。在很多果树上,通过品种的选育和更新,大小年现象已经不是太明显了。但在荔枝上,大小年对荔枝产量的影响至少在30%以上,因此荔枝有着非常明显的大小年现象。
陈厚彬表示,今年3月初,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预计荔枝全年产量为253万吨左右。但果实发育期的灾害条件很多,连续遭遇暴雨、台风、高温等天气,因此产量有所下滑,预计最终在230万吨至240万吨之间。“今年不算是传统意义的‘小年’,更像是一个‘不大不小年’。”
荔枝产业该如何发展
抛开产量减少,荔枝变贵,还跟物流、包装成本有关。
林国发表示,荔枝虽然在国内总体上供不应求,但是非常不易储存,在常温下1天就开始褐变,必须要冷藏。因此,在荔枝的销售环节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这也会导致荔枝价格比其他水果更贵一些。
林国发同中国新闻周刊算了一笔账,以市面某款在售的5斤238元的桂味荔枝为例,其中空运的快递成本为47-48元,包装成本为8-9元,人工成本为2-3元。算上28元/斤的荔枝采购成本,最终实际成本可能高达220元,利润不到20块钱。
如果以陆运冷链的方式,成本能降低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但品质又难以保证。“这也导致目前北方市场上见到最多的基本还是妃子笑等耐运输品种,而像桂味、糯米糍这些特色优质品种的主要消费半径,仍局限在荔枝产区。”
除了受制于物流、包装成本,我国荔枝产业还面临上市期过度集中的问题。
据陈厚彬介绍,我国荔枝以往主要集中在每年6-7月上市。经过多年的努力,果期问题有所改善,如今最早可以提前至3月上市,最晚可以延至9月上市。“但6月份仍然最为集中。”以2020年4-8月荔枝上市量来看,4月5.58万吨,5月53.65万吨,6月111.04万吨,7月10.95万吨,8月0.24万吨。“所以6月的销售压力是非常大的。”
为了确保荔枝不烂在树头,除了完善冷链物流,就需要加工业来调节。在陈厚彬看来,加工在整个荔枝产业链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是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及更容易向全国铺货的方式之一。
今年5月,位于茂名的广药王老吉广东荔枝产业园已正式投产。根据王老吉方面介绍,作为拥有国内最大的荔枝榨汁生产线的产业园,该基地以荔枝原浆及荔枝灌装饮料生产加工为主,生产基地年规划产能900万箱。
不过王老吉方面表示,荔枝深加工的产品相对其他水果还是比较少。数据显示,广东荔枝产业97%以鲜果销售为主,深加工比例仅为3%,面临产品附加值低和市场较为单一等问题。
对此,陈厚彬指出,因为荔枝产量受自然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产量的不稳常会造成原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市场风险较大,不利于企业投放技术设备。
未来,荔枝产业该如何发展?在陈厚彬看来,荔枝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做好品种结构调整;通过大数据和机械化手段,提高单产;继续攻克“大小年”现象的生物学机制和技术问题;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
2021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广东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要把广东打造成为世界荔枝产业中心。
作者: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