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最新的物种红色名录。在名录中,白鲟被正式宣告灭绝,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风险。
对于这一噩耗,很多人惋惜难过,许多人甚至未曾得见白鲟,初次听闻便已是永别。在两年多前,著名的鲟类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就在一篇学术论文中预测道,早在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便已灭绝。
白鲟标本|少侠小黄鸡
巨鱼长吻似利剑
白鲟(Psephurus gladius)是一种生活在长江的大型肉食鱼类,分类学上属鲟形目长吻鲟科白鲟属,是这一家族硕果仅存的两种鱼类之一,也是我国的特有鱼类。
中国邮政发行的白鲟纪念邮票|amazon.com
生活在北美的高首鲟(Acipenser transmontanus),有时也会因为体色缘故被称作“白鲟”,进而导致混淆。事实上,两种鲟的在形态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白鲟有着较长的头部和极为延长突出的吻部,头长整体可达体长的一半以上。过去长江沿岸生活的人们观察到了白鲟的这一特征,故而称其为象鱼(四川)、朝剑鱼(湖南)等。高首鲟并不具备上述特征。
此外,白鲟体呈梭形且长,体表深灰色,裸露无鳞,仅在尾鳍上叶有一列约8枚左右的棘状硬鳞;而高首鲟则身被五列骨质硬鳞。
白鲟。很遗憾,我们甚至找不到几张白鲟的清晰照片|Wikimedia
高首鲟|Cliff / Wikimedia
利剑般的吻部对白鲟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江水底水流湍急光线昏暗,白鲟的眼睛变得很小,视力也很差,但在它长长的吻端和头部,长有一簇簇密密麻麻的、呈梅花状的皮肤感受器官——陷器和罗伦氏器。前者负责机械感受,如水流、水压等的变化,后者则负责电感受,如水中微弱的低电压等。
如此一来白鲟就像带着一个长长的扫描仪,能够轻易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
昔日王鲔,如今安在
在古代,体型庞大的白鲟曾经分布于中国各大河流中,在华北和近海亦有分布。《诗经》中的诗句“有鲔[wěi]有鱏[xún]”中的“鲔”,便是指的白鲟。
《礼记》《周礼》等记载周天子春季祭祀宗庙的场景中,便有“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的描述,恰于白鲟集群洄游时间相仿,并将白鲟以体型分级:“.……其特大者,谓之王鲔”。
四川渔民流传有一句俗语: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的不像样。“腊子”指的是同样处在灭绝边缘的中华鲟,“黄排”胭脂鱼如今同样也是濒危鱼类,而“象”便是指白鲟了。
这句俗语从侧面上反映出了白鲟庞大的体型——实际上,它们或许是人类见过的最大的淡水鱼类。
被IUCN评为“极危”的中华鲟。市面上有商家售卖供食用的“中华鲟”,其实是杂交鲟|Wikimedia
过去,人们捕到的白鲟体长大多在1.5~3米左右,体重可达150千克;而据鱼类学家秉志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记载,在南京曾捕获到一尾体长7.5米长,体重达908千克的白鲟极大个体。庞大的身形,使得白鲟甚至可以直接吞食四大家鱼等大型淡水鱼类的成体。
成年的白鲟没有天敌,它们屹立于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里自上而下纵横驰骋,是当之无愧的长江鱼王。
白鲟标本|少侠小黄鸡
作为一种大型洄游鱼类,白鲟们于每年清明节前后,顺着长江逆流而上,溯游至宜宾江段和四川省江安县江段产卵,幼鲟孵化后再集群往河流下游迁移。随着个体的不断生长,它们逐渐分散开来,进入长江流域的各支流、湖泊,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育肥。
长江及其沿岸孕育了很多独特的物种,这里也是它们最后的家|Andrew Hitchcock / Wiki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