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冷要来了,未来不开空调室温26℃?
之后,日本、法国、挪威、丹麦、瑞典等国家都有所尝试。一些北欧国家尤其擅长利用海水、湖水、地下水等自然冷量制冷。
在集中供冷领域,中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夏季制冷主要采用分体式电空调,该制冷方式从发电、输电,到空调室内外气体的热量传递,都在不断加剧“热岛效应”。
此外,空调制冷还存在能耗高、滴水扰民、室外机影响建筑物美观等问题,空调中制冷剂氟立昂的使用,也受到环保专家的普遍质疑。因此,对于生态环境而言,空调并不是那么“友好”。
2000年,中国印发《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鼓励各地区积极发展城市热水供应和集中供冷,扩大夏季制冷负荷,提高全年运行效率。自此,中国城市步入了建设区域供冷系统的探索。
当前,我国广州大学城、深圳前海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等区域也采用了集中供冷方式,并已投入运行。
广州大学城是我国最早实行集中供冷的区域之一,也是当时全球供冷量最大的区域供冷项目之一。
该大学城由10所大学及中心区构成,工程总建筑面积约800万平方米,大学城能源系统采用了分布式能源系统(又称“冷热电三联供”),整个系统由分布式能源站、区域供冷系统和集中生活热水系统组成。
分布式能源站以液化燃气为燃料,燃烧获得燃气,燃气先用来发电,余热产生的部分蒸汽通过集中生活热水系统向大学城区供应热水,另一部分蒸汽进入区域供冷系统,这种类似家用空调的装置产生2.5℃左右的冷水,冷水通过与风扇交换热能产生冷气,颇受当地师生喜爱。
与此同时,今年7月,深圳前海5号冷站“集中监控和展示中心”宣布正式启用。前海5号冷站是前海区域集中供冷系统的中心站,也是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片区的首个冷站,目前已为前海嘉里中心、前海中集国际中心等10余家建筑综合体集中供冷。
“集中监控和展示中心”的正式启用,意味着未来运行管理人员可通过集中监控系统,远程操控前海所有冷站设备的“中心站”,实现前海区域供冷系统的集中调度、控制和管理,大大提高系统管理效能。
但并不是每个集中供冷项目都能顺利推进。
2014年,太原供冷项目由于道路改造与热源电厂的拆除,不得不面临暂停的厄运。
时间回到2000年,当年太原市热力公司为提升供暖设备使用率,在原有设备基础上进行了改造,改变了供暖设备过去“冬季运作夏季闲置”的状况,每年集中供冷时间为6月20日—8月20日。
但在运行的十多年时间里,太原实际的供冷面积不到5万平方米,使用集中供冷的单位,也仅有太原火车站、太原市公安局、美特好超市(五一店)3家单位。而数据显示,太原市集中供冷能力已达100万平方米。
当时,该项目负责人称,由于社会公众认识不到位,造成集中供冷项目难推广,过低的使用率让制冷设备“名存实亡”,使得该项目运行15年也仅能够维持成本。
“经济账”难算
集中供冷在商业区实现了试运行,但如何才能走进千家万户,在住宅中大面积使用?
重庆亿众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龙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谈道,在住宅中实现集中供冷,在技术层面上并不困难,甚至还能根据不同使用场景提供多套技术方案以供选择。但集中供冷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于人们的认知度。
现阶段,我国冬季供热取暖属于“温饱型”的刚性需求,夏季供冷则属“享受型”的软性消费,对于很多用户而言,供冷是一种生活质量的改善而非保障性因素,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为此买单。
理论上来说,只要有集中供热的地方都能实现集中供冷,无论是对原有的热力站加以改造,安装制冷设备,还是重新铺设冷暖同供管网——经过改造之后的热力站成为集供热、供冷、供生活热水功能于一身的“集中能源站”。
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要面对的问题却有很多。吴小龙曾做过估算,“成本并不低”。
据了解,输冷管道比供热管道在保温密封程度方面的要求高,冷气管道的保温材料稍有缝隙,就会在冷气管道外表产生冷凝水、结霜,造成能源消耗。此外,居民家中现有的暖气片无法发挥散冷作用,要统一改装风机盘管风口。风机盘管风口的原理类似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通过这个风口供热或供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