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冷要来了,未来不开空调室温26℃?
制冷管道改造时,还需要做增减管线、墙体穿洞等施工,现在居民家中多数都装修过,重新铺设管线会对居民家中原有的装修造成损坏。再加上由于管道设施指标要求很高,造成改造的一次性投入花费并不低。
“对于已经完成装修,并购置好空调的住宅用户,很少愿意再额外支付供冷费。”吴小龙坦言,“除非像北方的供暖设备,预先安置在即将交付的新房中,用户才会慢慢习以为常。”
由此可见,建成住宅的难以改造以及新建住宅的契机缺乏,成为集中供冷走进百姓生活的阻力之一。
供冷费也是人们较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吴小龙介绍,当前冷站的辐射范围在5公里之内,不像集中供暖,管道可以铺得很长。由于使用规模无法扩大,随着供应成本的提高,企业受困于有限的用户和过低的使用率,往往造成运营上的困难。
在北方,供暖期可长达5个月,较少会有人去停暖气,但集中供冷不同,如果觉得气温不合适,可以随时手动关掉。“假设一个小区供冷面积为10万平方米,而往往实际使用面积只有3到4万平方米。”吴小龙说。
他谈道,在部分南方已推广集中供冷的小区,每月供冷费在700元左右,“略高于空调费。”
吴小龙和团队曾在南方做过一个大范围调研,关于是否要实行集中供冷。调查初期,参与调研人员几乎踊跃支持,但到了真正付费时,却发现愿意买单的人数远远低于预期。
“南方其实早就有不少集中供冷项目,为何缺乏宣传?因为严格来说没有一个真正挣钱的。”他说。
因此,对于投资方而言,如何算好“经济账”成为一大难题。
吴小龙认为,集中供冷虽然属于民生工程,但如何将其做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可复制性的盈利项目,才是集中供冷能否大面积推广的关键因素。
作者:陈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