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症开创性论文涉嫌造假!长达16年耗资上百亿的研究或付诸东流
不过,自2006年这篇论文横空出世后,的确很大推动了β淀粉样蛋白假说的发展。NIH对标有“淀粉样蛋白、寡聚体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研究的投资从零增加到2021年的2.8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38亿元)。在最新一个财年,NIH在涉及淀粉样蛋白的项目上花费了约16亿美元(约为108.04亿元),约占阿尔茨海默症研究总资金的一半。
如果β淀粉样蛋白假说被证伪,这意味着数百万的资金可能被用在了错误的研究上,打了水漂。
一些反对β淀粉样蛋白假说的阿尔茨海默病专家怀疑这一研究误导了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长达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茨海默病专家托马斯·苏德霍夫(Thomas Südhof)就表示,“直接、明显的损害是浪费了NIH的资金和在该领域的思考,因为人们将这些结果作为自己实验的起点。”
β淀粉样蛋白假说被证伪了?
然而,风靡多年的β淀粉样蛋白假说真的就此彻底颠覆了吗?
实际上,涉嫌造假的论文中所研究的Aβ*56只是Aβ寡聚物的一种,并非是该领域研究最丰富的寡聚形式。据了解,学术界公认的毒性最强的亚型是Aβ42。科学界的一种说法是,如果前述论文结论被证实造假,就意味着推翻了Aβ*56的致病假说,但对于学界和医药开发界更加广阔的Aβ寡聚物研究来说,这一毒性假说仍存在着被验证的可能性。
7月24日,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此次被质疑涉嫌造假的主体是作者和论文,而非淀粉样蛋白假说。
“如果作者和论文确实学术不端,并不能直接说明‘淀粉样蛋白假说’有问题,科学上对于某种假说或者理论的争鸣是正常的现象,但对于文章的事件不应该过度解读或是在还没有获得最终全面准确的信息之前做有倾向性的结论。”该人士补充道。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孙永安也持有相同观点。他在接受每经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无论通过转基因模型还是Aβ毒性作用模型,此前全球已有各种研究证明了Aβ在阿尔茨海默症领域的毒性作用,“β淀粉样蛋白假说”仍是阿尔茨海默病最可靠的致病性假说。
“根据我们最新的指南,如果没有Aβ的异常,就没有阿尔茨海默病。”孙永安表示。
即便在施拉格本人看来,(Aβ)寡聚物可能仍然在阿尔茨海默病中发挥作用。他认为,更广泛的(寡聚物)研究可能幸存下来,但人们或许会停下来重新思考故事的基础。
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的神经生物学教授乔治·佩里(George Perry)通过邮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明,Aβ*56的研究很少,可能是因为其他实验室无法重复,而Aβ*56论文造假本身并不会反驳淀粉样蛋白假说。不过,作为该假说的反对者,他认为,“淀粉样蛋白假说在几十年前就被明显地反驳了,而Aβ*56是让这一假说持续了三十年的‘罪魁祸首’之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资料发现,β淀粉样蛋白假说最早可以追溯至1906年。彼时,德国病理学家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在一名已故痴呆症患者的大脑中首次发现斑块和其他蛋白质沉积物。
直到1984年,Aβ才被确定为斑块的主要成分。1991 年,研究人员发现家族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前体蛋白基因突变,这种前体蛋白正是淀粉样蛋白的来源。β淀粉样蛋白假说逐渐开始流行,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中,多数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以Aβ蛋白的各种沉积物为靶标。
临床试验接连失败,假说争议重重
但是,数以百计的以淀粉样蛋白为靶向的临床试验多年来却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成果。在收获众多追捧者的同时,该假说也遭到了许多反对的声音。
在一些反对该假说的科学家看来,他们已被β淀粉样蛋白假说的支持者边缘化。有人打比方说,β淀粉样蛋白假说就像是一个科学界的太阳系托勒密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太阳和行星围绕地球旋转。
“从礼来(LLY,股价328.75美元,市值3123.65亿美元)到辉瑞(PFE,股价51.23美元,市值2874.46亿美元),再到渤健(BIIB,股价206.25美元,市值299.30亿美元),针对淀粉样斑块的许多大型临床试验皆以失败告终,”作为该假说的反对者,福赛斯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斑块的减少并不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症,而仅仅像是‘用钉子把盒子封上了’,因为淀粉样蛋白假说声称斑块的积聚是驱动疾病的关键病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