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圈|靠写网络电影剧本买房之后,我退圈开了家脊椎矫正中心
当人人都是创作者,创作就变得没有回报了。我思量了一下,觉得还是算了吧。历史的列车已经开过去了。很多人一辈子都上不了车,只能双腿跑了。我是还年轻,还没到定局的时候。但时代会有定局。过去,你上个车,只要跳一下就能上去。现在,你得坐火箭才能追上那辆车,你做啥生意能有火箭般的成长速度啊?大部分人都是蹬个自行车的速度而已。
刚毕业时,我在香港一家大影视公司做了3年编剧。但是传统电影的周期太长了,没那么多项目给你写,老一辈坐在那儿,没个十年八年,你是没有出头机会的。当时我跟的编剧都是香港乃至华语世界顶尖的,写过不少家喻户晓的作品。但他们也是普通人啊,也渐渐被时代遗忘啊,这都很正常,时代在变化。
后来我去写网大,很多人瞧不起网大。但我觉得鄙视链是心态放不开,是老一辈人自己不去做这个东西,又酸这个东西。鄙视到最后,老一辈就被大家遗忘,就成前浪了,后浪总是有新玩法。
王晶监制、郑伊健主演的网大《我的极品女神》,获2017爱奇艺尖叫之夜年度最佳网络大电影奖。豆瓣评分4.2
这些浪会来来回回变,你追着浪,可能会挣上一笔。如果你很有激情和干劲,过两年新东西出来,你就再去捞一笔,去收割最早一波价值。
在浪上时,你不会觉得自己在浪上,你觉得以后会越来越好。但我经历过,我知道浪有来的时候,有高潮,也会退去。
我大学本科学的是计算机,我就觉得文人的世界很有意思,总会分出个高低然后酸来酸去的。但是理科的世界讲的是更新,迭代。文科的世界总觉得谁比谁牛,艺术价值高什么的,但理科的世界,科技是永远在进步的。诺基亚很厉害,但它是上一代产品。
“你请得到章子怡吗,你连张馨予都请不到”
因为计算机太理性了,我研究生时去香港浸会大学学了电影。感性加理性,人生终于完整了。
以前学理科,很多时候我都会下结论,但世上很多东西没有结论。理科的世界是确定的,文科的世界是不确定的,是以感受为主的。两种学科都学了之后,我就变得更加平和了。用感性想不通的事情就用理性想,用理性想不通的事情可以用感性想,最终都会想通的。
不过我们这行其实没有门槛。也不太需要学历。你要设计芯片,要懂物理学、材料学、光学,要有很强的数学积淀。但我们这种行业,不用什么积累的,你是个人,有认知,有语言表达能力,有审美能力,脑子能转,就可以创作啊。我研究生所学的那些东西,无非是比较系统、全面地去提升认知,但它不是创作的必要条件。
很多编剧的数学非常差。所以他们写剧本,写了几十万字不知如何结尾,就像你开车出去没有导航,鬼知道你跑哪里去了。
之前做网络电影的时候,我觉得我很多想法都很有意思啊。很多巧思可以实现。你就像一个世界的造物主,而且你的想法有人买单。
比如有一天,我在茶餐厅吃饭,我照着镜子,看到我的脸,我突然想,这个东西要是卖能卖多少钱呢?我就写下一句话:世上所有的美貌看起来都是金钱的味道,假如颜值能换钱,你愿意把它当掉吗?
我把这个概念扔到群里,就有投资人要砸钱拍这个。拍是拍了,但是拍砸了。有些东西写成文字很容易,但拍成电影,你都不知道会被拍成什么鬼样子。
没有遇到真正的创作伙伴可能也是我后来放弃的原因之一吧。我的想法是OK的,别人也觉得OK,但总要和这样一帮人共事,出不来什么好东西,他们的认知水平在那。
演员也是。你看《演员的诞生》里,章子怡那种教科书级的演员对戏的理解。但是张馨予一上去,你就说她在干嘛?她哭了、喊了,用刀子刺了,章子怡示范一下,你会发现这才是戏,但你请得到章子怡吗?根本请不到,你连张馨予都请不到。
有时想想自己以前骄傲的那些创意也都很小儿科的。就像初入社会的少年,总喜欢高谈阔论,等到一定年龄,就喜欢闭嘴了。然后再到一定的年纪,就可以说一两句关键性的话,点到为止这就够了。输出都是低层次的输出,只能去吸引更低层次的人。高层次的输出的人层次比你高太多,还不如多学习学习人家,多看看,多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