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奢侈品品牌在国内爆发歧视丑闻,此前已发生过多次。2018年,奢侈品牌杜嘉班纳因宣传片《起筷吃饭》中刻意丑化国人形象,遭到了国人的抵制。接下来,杜嘉班纳在国内销售额暴跌、实体店关门等系列打击下,一度传闻要退出中国市场。但2021年12月,据彭博社报道,杜嘉班纳在中国的销售额比前一年反弹了20%。杜嘉班纳不想失去中国市场,为此雇了两家“国际危机管理公司”,想要卷土重来。
而这次抄袭事件对Dior的影响看上去,远不如杜嘉班纳当初受到的冲击大。
7月迪奥开启新一轮涨价
尽管如此,风波不断的Dior,在今年已经连续涨价两轮了。
2月1日,Dior迎来第一轮涨价。据红布林统计发现,此次涨价幅度远高于往年,五大系列包全部上涨,最高达到5000元差价。其中,涨幅最高的是大号DIOR BOOK TOTE包,涨幅达到33.33%;最低是小号BOBBY包,涨幅为3.85%。7月5日,是Dior今年的第二轮涨价。据红布林统计,此次涨幅较年初相比浮动较小,普遍在1000元~2000元之间,涨价幅度为10%左右。
来源:视觉中国
不仅Dior,多数奢侈品品牌每年都会定期涨价。进入7月以来,就有多家奢侈品品牌先后提价。COACH全线产品进行涨价,部分产品涨价幅度超20%。彼时,COACH回应称,由于受到生产材料和运输成本等多方面的影响,集团于7月15日起逐步对产品进行价格调整,综合各产品线和分类,平均涨幅在7%~8%,部分女士手袋提价10%。除此之外,Prada、香奈儿和雅诗兰黛等也先后涨价。
据报道,Prada Hobo系列中,Hobo包过去三年的涨幅达70%。LV曾先后于2019年10月、2020年1月、2020年9月和2021年1月进行调价。三年来,其旗下经典人气款手袋Pochette Accessoires已从2019年的3950元涨至2022年的7300元,涨了84.8%。
尽管疫情冲击下,奢侈品行业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奢侈品的涨价机制不仅提升了利润,在抬高单价的同时,也让奢侈品更加具有稀缺性,反而让奢侈品集团在疫情中始终保持业绩增长。
而每次涨价前,各店的销售都会提前通知自己的客户。多数消费者会趁着涨价前抢购一番,这通常会刺激一波消费,为奢侈品品牌带来一次可观的营收。
据汇丰银行预计,在奢侈品涨价机制以及欧美市场强势反弹的推动下,今年第二季度全球主要奢侈品牌的销售额将有望实现中个位数到低双位数的增幅,行业整体利润率在奢侈品牌涨价策略的支撑下,会持平甚至高于去年。
根据要客研究院数据,近三年来,顶级品牌包袋的平均价格涨幅已经超过了32%。品牌由于涨价带来的利润增长已经超过了150%。
如今的奢侈品,逐渐变成了一种新型理财产品,价格越涨,买的人越多。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良好的业绩和持续增长的奢侈品市场,才给了迪奥不回应的底气。
参考资料:
《赢在起跑线,Dior成2022年表现最出色的奢侈品牌》,ladymax
《Dior2018早春系列被指抄袭印度设计师》,亿邦动力
《舆情热议:迪奥摄影作品被指丑化亚裔女性》,文旅中国
《COACH全线涨价!奢侈品开启新一轮涨价潮,入门级手袋三年涨幅最高逾80%》,上游新闻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