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银四一阵风,红五月里乌云浓。
这不是旁观者的风凉话,而是楼市从业者的感同身受。
据统计:1—4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9768万 ,同比下降20.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3722万 ,同比下降25.4%。与此同时,全国商品房销售额37789亿元,下降29.5%;其中,住宅销售额33248亿元,同比下降32.2%。据此测算,全国商品房及商品住宅成交价分别下降了11%及9%。销售面积、销售额、成交价三大指标同时下降,这在疫情突发的2020年,也不曾出现。

就重庆而言,下降幅度也算触目惊心。4月重庆中心城区,成交商品房88.7万 ,环比下降11.0%,同比下降69.2%。商品住宅成交42.7万 ,环比下降25.0%,同比降幅也相当明显。
降,并非完全不可接受。但降到什么程度,降多久,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显然,各种数据早已超出预期,超出忍耐极限。万人经济大会,没有直接谈房地产,但房地产在其中的分量,想必所有人都能感受。
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三稳”压力,房地产至少扛了一半。那么,怎么一个稳法,这里试着谈谈个人浅见。

毫无疑问,房地产仍然是首屈一指的经济引擎。消费、投资、出口三架马车,前两架都与之密切相关。对消费的长链条拉动,无与伦比;对投资的影响,更是致命(土地财政使然)。
稳大盘,楼市第一。这似乎像某个利益集团的响亮口号。没错,就是利益集团。而且是巨大的,关乎至少7亿人的集团。最直接的,居住、就业、财产增值保值,一张巨型的网,罩住每一个家庭;间接的,投资、消费、就业、税收,一张地方经济晴雨表,压过所有的报告文件。
这也是全国各地,密集出台救市政策的原因。降息、降首付,放宽限购限贷限售,因城施策,林林总总——就差发钱发购房券了。
重庆政府相对淡定。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此前限购政策并不严苛,政策操作空间不大,二是财政对土地依赖性较很多城市低。但无论如何,持续数月的量价齐跌,都是一个严重的信号。尤其是没了可持续的交易量,供求两端的信心修复,都是空谈。
所以,此轮周期,重庆楼市到底会迎来怎样的政策,还很值得期待。

尽管政令不一,让人眼花缭乱,效果却一目了然:并不显著。
这与习惯中的楼市趁势反弹,形成鲜明对比。何以如此?

除了俄乌战争、新冠疫情这两大客观因素,最直接的,还是信心的极大受挫。无论大小投资者,还是纯粹的消费者,都很难接受,头部房企的集体爆雷和入住ICU,更难以接受一个凭空震荡波动的楼市。在他们的经验中、期望里,楼市都因该是线性上扬、持续走高的,至少不应该出现,人为打压后的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