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使用智能纸笔“监控”学生写作业?专家:或破坏师生信任关系
上述昆明学校的一名毕业生小李(化名)称,这支笔需要学生付799元购买,使用起来比较麻烦,不好写,而且需要在特殊的纸上书写。
另外一所学校的学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她们学校有统一免费发放智能纸笔,不过学生中途将笔弄坏,需要照价赔偿,这名学生表示学校发的笔并不是很好写,不太常用,写选择题的时候使用相对较多,并未感受到对学习有多大帮助。
2
教育专家:可能破坏师生信任关系
使用过程中应进行综合评估
从事教师教育多年的高校教育学专家张教授(化名)表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同样的方法,未必适用于所有学生。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这种做法可能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心理,适得其反,还有可能涉及教育伦理的问题。也许它确实能起到监督学生做功课的作用,但是在伦理上可能有待考究,还有可能破坏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
例如,一些家长会在家中安装监控,24小时监控孩子的情况。在家长期望的效果上可能是有效的,但这是不符合伦理的。张教授表示:“就我个人而言,就算我知道孩子会偷偷看手机,我也不会安装监控,不希望破坏亲子之间的信任关系。从客观上,这是一种工具,但是从伦理上说不过去。”
张教授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很多东西都是“双刃剑,对于科学技术,也应该用正确的方式使用它。如果仅仅把这种笔作为收集错题的方式,那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把它用作“监控”学生的工具,未必是一种科学的做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智能纸笔作为新的技术工具,如何使用智能纸笔是关键问题,他认为可以进行尝试。当然,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估。评估包括教师对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和多学科综合的评估。还需要评估是否对学生造成过度的压制和过度的机械化。不能单纯地根据商家宣传的效果进行判断。
储朝晖认为,在试用一段时间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如果能证明智能笔是好的工具,可以进行更大范围地使用。如果这种笔与人的思维特性,各方面感知不协调,使用效果不好,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3
法学教授: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采集应更严格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许可教授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依照《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的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采集敏感个人信息需要充分性必要和履行非常严格的保护措施。
关于学校使用智能纸笔收集的信息是否具有充分必要性?许可教授认为这未通过充分必要性的要求。因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四大原则是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在敏感个人信息包括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方面要求更加严格。除了符合一般意义的四大原则,还特别强调充分的必要性。具体到学校教育,充分必要性就是指智能纸笔会对教学产生重大影响,“我想这很难去论证,没有智能纸笔,教学工作就无法开展。”许可教授说。
许可教授提到,这同时还涉及到未成年人监护人同意的问题,必须单独明确告知监护人使用智能纸笔带来的风险。只有在征得学生监护人明确的同意、证明具有充分的必要性,才能构成使用智能纸笔收集个人信息的条件。许可教授表示,“显然智能纸笔没有充分必要性,如果智能纸笔还配备有摄像头,那对学生的信息的收集更不必要。”
“另外,智能纸笔的使用还涉及到三方关系——企业、学校、孩子和家长。实际上学校是一个非常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或法律关系。因为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这尤其需要老师审慎地使用权力,避免商业上的利益扭曲了正常的教学。”许可教授分析,一般来说,老师不太可能主动地去推广使用智能纸笔,要避免商业扭曲了本来的教学秩序和教育管理,这叠加的教育中的权力和权利不平衡,可能导致的孩子和家长的权利受损,“我想这才是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