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昭晰
题图|《独行月球》剧照
我和朋友沉默着走出影厅。气氛之压抑,很难让人相信刚刚看的是一部喜剧片。
不同于看完其他电影,可以讨论镜头语言,可以探讨影片主旨、人物塑造,可以挖掘导演的巧思与深意,《独行月球》给人留下的,是一片空白。写这篇稿子时,我收到了朋友的信息:“昨天看了这电影,今天竟然完全记不起来啥情节。”
这部已过18亿的暑期档电影《独行月球》,讲述的是被月盾计划组织不小心落在月球上的独孤月(沈腾饰),如何应对全人类灭亡、自己独存(的假象)的孤独。他在月球上的思春,萎靡,振作,到奋力自救,全都被同步直播到地球上,成为了行星撞击地球后,仅存的人类们的精神支柱。
听着是不是还行?
但如果你真的进到电影院去看,大约是会失望的。它没有激发观众任何的好奇心与表达欲,以一种喜剧片、科幻片、剧情片“三不像”的形态,用抖不响的包袱、不严谨的科学逻辑、尬出天际的强行升华,侮辱了渴望好电影已久的市场与观众。
看完这部电影,裹挟着我空洞心脏的,只有对国产电影的悲哀。
大家对《独行月球》的评论是两极化的。
不少人和我产生了同样的感受。有人连用三个成语表达自己的煎熬与不满:
也有人非常买账,直言“市场最能说明问题,自诩审美高的人别来沾边”:
他们瞧不起“知识分子”们高高在上的言论,高呼“老百姓喜欢的文艺才是好文艺”:
《独行地球》的拥趸者们,几乎把“批评家”“知识分子”架到了一个“不笑/不爱不是中国人”的位置上。
天地良心,所谓“批评家”“知识分子”,也是老百姓啊。
糊弄观众
比起所谓的“高高在上”,文艺工作者真正要解决的、最紧迫的问题是“不尊重观众”,通俗一点讲,“把观众当傻子”。
《独行月球》杂糅了喜剧片、科幻片、剧情片元素,企图以此掩盖影片不好笑、不科学、剧情功力不足的缺陷,像一出竭尽全力却漏洞百出的杂耍,让人笑不出来,还心生悲哀。制片团队似乎没有想明白,一个每块木板都不够长的水桶,不能兜水已经算是小事,不体面才是大事。解不了渴不说,想当个被称赞、被解读的当代艺术品,也不够格。
《独行月球》最对不起观众的地方是不好笑。作为开心麻花筹备两年的重点项目,“幽默“理应是这部影片的基本盘。
空间站里的灵堂,大约出现在电影的前20分钟,是本片冲突最强、原创意味最浓、笑点最浑然天成的地方。沈腾以为全人类都已随地球殉葬,于是在空间站里布置了灵牌,挂满了挽联与白布,独自一人大声诵起了挽词。中国传统民俗与空间站的碰撞,呈现出了巨大的悲惋、孤独,同时呈现出荒谬的喜感。
这也是本片唯一的笑点了。影片设计的笑点中,1/3是扮丑、色情等低俗笑点;1/3是让观众一脸问号的“辣目”“夏洛特烦恼”等尴尬的“圈地自萌式”笑话,是麻花团队的自嗨;只剩下1/3,是尚可以引起影厅里零星笑声的梗。
从科幻片的角度讨论《独行月球》,就显得更为离谱了。槽点太多,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谈起。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陨石落下来,不应该产生火花和声音,画面是宏伟壮丽了,不讲常识啊。直播独孤月那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到底是哪来的?基地内的还能理解,怎么骑着袋鼠飞跃峡谷还能拍到呢?当然,当我看到人类用手电筒照向天空,组成“你不是一个人”的光带,让月球上的独孤月看到自己不是仅存的人类时,前面出现的一切有多尬都不重要了——我觉得光带写的不是“你不是一个人”,而是导演大声对观众喊出的“我不在乎”。
影片高潮出现在独孤月只扛着着月球之锤,冲向陨石,牺牲自我,保卫地球。不说了,听网友说吧:
剧情上,就更不用说了。首先是贯穿全片的暗恋线之硬:始于颜值,八年来几乎没有交集,从始至终都是独孤月的自我感动;马蓝星(马丽饰)作为一位优秀的高知女性,月盾计划的全球指挥官,最初对独孤月毫无印象,在地球上看了几年直播,就被对方的深情打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