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人物弧光,不存在的。独孤月当初怎么决定“死就死,要死一起死”,救下袋鼠,最后就怎么决定救下地球。
“三不像”背后,是编剧和导演的侥幸心理:仿佛有了沈腾这张喜剧王牌,就没必要再努力了,一切交给腾哥,笑料票房双保障。网友直言:“沈腾和马丽意念感挺强的,这也能演。”
悲哀的是,事实确实如此。喜剧演员出身的沈腾,在本片中的几个特写镜头,贡献了层次丰富、情绪细腻、颇具质感的表演,一己之力为这部闹着玩一样的电影增添了些微的认真成分。而他和袋鼠二“人”,也撑起了全片笑点。
不少人用“含腾量”来判断或预测一部影片的票房,这条铁律自《夏洛特烦恼》起,至今仍未失灵。
《独行月球》上映10天,票房已破18亿,导演王多鱼或许满心欢喜。然而,如果导演一再消耗演员,而不着力于剧情设计与人物刻画,形成可怕的惯性,整个行业的隐患将会变得巨大。
矮子里头拔将军
中国还有好电影吗?
前段时间,某编辑部选题会上,探讨入围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隐入烟尘》时,曾经出现过这样一段对话:
“这片票房怎么样?”
“不太行。”
“那你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岂不是也要隐入烟尘了?”
目前,《隐入烟尘》豆瓣8.4分,票房1706.8万;《独行月球》豆瓣6.8分,票房18亿。
中国还有好电影,但观众不太买账。但观众没有错,人民群众是不会错的。谁错了呢?
在豆瓣《独行月球》短评区,筛选“好评”(目前占比57%),会看到近乎疯狂的众口交赞。浏览了上百条后,我陷入了眩晕,几乎要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
直到我看到这样的评论,才幡然醒悟。
市场上充斥着粗制滥造、得过且过、敷衍了事,长期折磨着大众的审美,以至于稍有惊喜,观众们都如获至宝。如果这是一段亲密关系,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不健康的,这是PUA。
朋友问我:“为什么日韩电影风生水起,而我们的电影一直在退步,标准一降再降,但观众却无动于衷?容忍度怎么那么高啊?”
我答:“观众不是没见过好东西,观众是没得选啊。”
“是我们活该。”一位电影制片人曾经同我讲。
“‘我们’指的是你们电影从业者,还是观众啊?”我追了一句。
他望向漆黑的夜空,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