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益生菌的有效性受到饶毅质疑后,尹烨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表文章,均历数华大有关菌群的研究文章,“华大基因发表了SCI收录论文3565篇,其中与菌群研究相关的有71篇。”尹烨表示。
但是这篇文章没有回答一个问题。2021年中,刚刚当上集团CEO的尹烨在一次专访中,对记者说,“不愿意挣快钱。”那么卖益生菌算不算挣快钱呢?
同样,2018年1月,尹烨在JP Morgan会议上率先发布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正式进入百元美金时代。但是目前,在华大基因的官方旗舰店里,各种基因检测被包装成了To C的产品售卖,其中个人全基因组检测的标价为56800元,打完折也要45800元。
这正是这些年,人们无法穿透华大的原因。因为它总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个是入世的商业公司,一个是出世的研究机构。其实这种特性也不仅表现在华大基因和尹烨身上,其创始人汪建同样如此。
2019年,我们的同事曾经和汪建面对面聊过,问他:“上市的时候,你为什么钟也没敲,转身就走了?”
汪建当时回答说:“我为什么敲那个呢,我怎么能沾那个东西呢?”
但紧接着他又说:“让我敲钟的时候,我要上厕所,那一刻尿频、尿急了,所以没有说跟敲钟过不去。”
你看,短短几分钟里,汪建就给出了两个汪建。
在这两个汪建当中,有一个是这样的,按照他本人的说法,他不是一个商业能驱动的人,这是他和王石最大的不一样。王石是一个正经商业上市公司的老总,而汪建则是一个从基础科学“拐”过来的,不小心被逼到市场去的人。
而另一个看起来又很不一样。
2013年,华大集团收购了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CG公司),并在CG的基础上发展起了基因测序仪器业务,也就是当下即将IPO的华大智造。
但是随着2016年华大智造成立,华大基因的股民们发现,这家被普遍认为具有高市场前景的公司,其实并不在华大基因旗下,这件事一度引发了股民们的反弹,认为华大没有把好东西装到上市公司里。
但其实,华大智造不仅没在华大基因旗下,从股权关系上来看,它甚至不在华大集团(华大基因母公司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根据天眼查显示,华大智造的大股东为华大智造控股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汪建全资拥有的公司。
三年前,我们的同事问过王石一个问题,“汪建是一个不接地气的人吗?”王石回答说,“你们都产生误解了。论接地气,汪老师是高手。”
02
一位从事基因检测的研究人员至今还记得,多年前曾经去过一次华大基因的实验室。上百台Illumina的测序仪摆在那里,占到了当时全球三分之一的通量,真是奢侈。
也因为掌握了如此大的通量,华大基因曾经对多种亚洲生物进行过基因测序,在全球顶级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
这位研究员认为,在中国,华大基因确实带动了高通量测序行业的发展,尽管很多研究具有工程性,但它们的成果仍然是很大的学术贡献。但他同样为这家公司的现状感到惋惜。
就2021年华大基因的年报来看,这家公司目前最大的两块业务是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和生育健康检测业务,而精准医学检测相关业务其实主要指的就是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和服务,生育健康检测业务则指的是无创产前筛查(NIPT)。
众所周知,无论是新冠核酸检测还是NIPT,在基因测序行业里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门槛都不算高,尤其是新冠核酸检测,目前市场上的相关公司汗牛充栋,再加上政府层面的价格控制,目前其单价和毛利率都已出现大幅下滑。
而NIP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则充满了跌宕起伏,该项业务曾一度被叫停,放开后又因为过度营销,饱受争议。
2018年,虎嗅一篇名为《华大癌变》的文章中,指出出于商业利益且过度营销,华大的核心业务NIPT(无创胎儿DNA检测)让部分医生做出了不准确的判断,导致患者放弃全面检查,最终一些孕妇产出了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给家庭带来了一生的悲剧。
此后,华大基因的NIPT业务增长急速放缓,尤其是2020年和2021年,基本出现了持平,与此同时,随着NIPT市场的成熟,这项业务的毛利率也在逐年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