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做好事”,雷锋还为我们留下什么?
作者:刘舒扬
雷锋离开我们60年了。
1962年8月15日一早,在外执行任务的雷锋和战友乔安山驾驶“嘎斯51”型汽车赶回辽宁抚顺营区,以迎接秋季更繁重的运输任务。
经过一段较窄的人行道时,雷锋在车下指挥,乔安山继续驾驶,意外发生了——
车轮挤到一排柱子中的一根,这根折断的、小碗口粗的柱子被铁丝带着横飞出去,重重地打在雷锋太阳穴上。12点05分,雷锋停止了呼吸。
雷锋在抚顺生活了两年零4个月。除了家乡湖南望城,抚顺是他停留最久的地方,是他实现理想的地方,也是他最终牺牲的地方。
《环球人物》记者对雷锋人生和精神的寻访,就从抚顺开始。
“离雷锋最近的地方”
首先要见的人是乔安山。
60年前的那个中午,雷锋牺牲的消息传来,乔安山“一下子站不住了”,“怎么可能呢?”
组织上认定是意外事故, “但是我心里压块石头啊!”81岁的乔安山回忆至此,嘴唇颤抖着,眼睛湿润了。这是他沉重的包袱。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刊登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学雷锋热潮,乔安山只想躲起来。
3年后转业,他选择了辽宁最北部的铁岭,把自己“放逐”出去。
那年元旦,乔安山结婚,没办婚礼,只站在雷锋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报告班长,我结婚了。”
1972年,他搬进新居,第一天就在正对房门的墙上挂好雷锋的照片,“我要让班长看着我转业后的生活,我还得像在部队那样做好,不愧对班长”。
直到1996年,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轰动全国。乔安山含泪对编剧说:“谢谢你们,我感觉班长好像回到我身边一样。”
第二年,他入了党。又过了一年,他带着妻子回到抚顺这个满是回忆的地方。从那时起,乔安山踏上了宣传雷锋精神的道路,和雷锋永远地联系在一起。
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剧照。雷锋牺牲后,乔安山(中,刘佩琦饰)悲恸万分。
·
乔安山在家时,常常坐在雷锋塑像旁的一把椅子上,“因为这里是离雷锋最近的地方”。
他们相识于1959年的辽宁辽阳弓长岭铁矿。雷锋原是鞍钢的推土机手,主动报名来辽阳建设焦化厂。在大雨里一起抢救了几千袋水泥后,“父辈都给地主打工”的两人慢慢熟悉起来。
后来他们一起参军,分到一个连,在一个班,甚至同开一辆车。“我没有文化,学写字、学算术、学毛著、学开车,雷锋总帮助我。”
81岁的乔安山最喜欢坐在家中紧挨雷锋塑像的地方,和“雷锋”说说心里话。
·
如今,乔安山四处义务巡讲雷锋故事和雷锋精神。他说:“终于有了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我为班长做些有意义的事。”
不少人开出优渥的条件,请他去经济更发达的地方生活,他一概拒绝:“我哪也不想去,这儿离雷锋纪念馆近,雷锋大哥葬在那里,我有心里话,要说也方便,见面也方便。”
老两口一起支持社区志愿者,宣传接种新冠疫苗,带着儿子和孙女学雷锋,日子忙碌而充实。“这个月,我的重孙辈出生,就要管雷锋大哥叫太爷爷啦!”
“解放后我有了家”
雷锋7岁就成了孤儿,靠亲友乡邻抚养长大。
1949年8月长沙解放。1950年,雷锋父亲生前好友、安庆乡乡长彭德茂送10岁的雷锋上学读书。6年后,他又带着雷锋走进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的办公室。
1957年秋,雷锋(前排右一)和望城县委的领导干部们在一起。
·
雷锋成了县委的一名通信员。
张兴玉很喜欢这个小伙子,格外关注他的成长,引导他读了不少政治理论书籍,给他讲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等革命史,还让雷锋初次接触到了毛泽东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