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受访者对《财经》表示,期待更多地区跟进这一政策,这需要一点耐心,地方财政、医保基金各方积极参与,“这是个系统工程”。
医院的难处,资金周转不畅
医保直接出手解决药企账期问题,医院方并不认为这一策略为长久之计。
一位基层医院院长对《财经》分析,医保直接向药企付款,是“头痛医头”,对医院多了限制。
关键还在于,谁应该是这场交易的主角?
现行交易结构下,“市场交易主体是医疗机构和药品供应方,而不是医保基金管理部门和药品供应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昊指出,付款方应该是交易结构当中的采购方,显然,这个角色是医疗机构。如果医保局直接结算,应该是医疗机构委托医保局直接结算。
对医院而言,受自身运营、财政补助、医保拨款、负债情况等多方影响和挚肘。上述基层医院院长担心,医保直付后,医院面临更大财务问题,或选用药品时受到限制。
还有,一些地方医保结算本身不够及时。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翟铁民等人的论文《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公立医院经济运行补偿政策研究》中称,医保基金付款周期长,医院垫付资金压力大。
该文引用一份调查数据称,2019年不同预算级次医院医保平均回款周期为64天,省级医院最长,为91天。2019年,全国公立医院应收医保款约为3500亿元,其中半年以上未结算医保款为906亿元(占比26%),确认无法收回的医保款为349亿元(占比7.2%)。
陈昊分析,医保基金虽然是医疗机构最主要的收入主体,但不意味着医疗机构要按照医保局的严格规定来进行收入的分配和使用。这就好比,“公司给我发工资,但公司不能规定我工资的用途。因此各地在医保直接与药企结算大规模推广之前,首先要清晰界定这部分医保基金的性质,确保依法行政”。
集采压价很成功,因而药耗费用对地方医保的资金压力大大减小。然而,医院的压力没有变小。
上述基层医院院长看来,医院支付药品款周期长,本质问题是,“原来是以药养医、以耗养医,现在药耗‘零加成’,医院财务上有损失”。这个损失,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没能完全弥补。
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公布了2020年度全国二级、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工作意见。全国共2508家三级公立医院参加考核,医疗盈余率为-0.6%,43.5%的医院盈余为负,较2019年增加25.89个百分点。参与考核的3472家二级公立医院,也是类似情况。
药品“零加成”已经推行七年,医院销售药品不再挣钱,而医院还要支付药品采购物流成本和管理人员薪酬等。按照国务院相关文件,公立医院的“损失”将由三个部分来“填补”,财政补贴10%,医院自行消化10%,另外的80%将由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来补偿。
目前看,财政补贴和医疗服务价格提升未能覆盖医院的损失。尤其是在个别地方政府补助不能及时下发的地区,一些医院经营困难,不得不用医保划拨的经费维持运作,毕竟,“医务人员工资要发,医院也要运转”。
陈昊指出,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短时无法足额到位的情况下,那在现实当中医疗机构仍然不得不依靠药品和耗材的供应链来获得补偿,这是一个长期都会存在的现实。所以目前要正视它的存在,进行合理、阳光、科学化的管理。
如果加快给企业的回款速度,医院的现金流必然紧张,想利用延长账期换取药品进医院的腾挪空间小了。
拖欠货款,有时是医院和药企的“郎情妾意”。
不仅医院可以从中变相获得收益,主动给医院延长账期的药企,也握牢了一个自家产品入医院的筹码,而且延长账期的成本,最终也转化在药价之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你给4个月,我就给6个月,自己先内卷起来了。”上述医药流通企业人士介绍。
国家组织前六批药品集中采购平均降幅53%,打压了医院拿回扣的势头。国家集采没有覆盖到的品种,仍然是一片灰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