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近期提及,根据中国八大港口外贸吞吐量同比变化(每10天发布一次数据),8月1~10日的数据从7月21~31日的29.3%、7月的14.7%明显下降至0.2%。事实上,7月出口产值同比增幅已从6月的15.1%降至9.8%。
解运亮表示,未来贸易形势仍将是主导人民币走向的关键。在这方面,两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价格因素变化,二是海外需求变化。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海外涨价潮也推高中国的出口额。
2021年早期出口高增长由数量变动主导,出口数量指数远高于出口价格指数。2021年3月后二者差距逐渐收窄。今年以来,出口数量指数走弱,低于出口价格指数。尽管5~6月的数量指数有所上扬,显示出超预期韧性,但整体上看,出口数量指数仍低于出口价格指数。随着海外央行持续“紧缩”政策,下半年的海外需求可能面临较大压力,若8月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PMI继续下行,景气度扩张幅度放缓或将继续给出口数量增速施压。但是解运亮也告诉记者,短期来看,价格贡献还有支撑,预计年内出口回落幅度有限。
关注后续美国通胀和利率走向
海外局势的变化也需要关注。早前美元指数一度突破109,而近期跌至106附近,涨势趋缓,这也和美国通胀数据疑似见顶、美联储加息节奏或放缓的预期有关。
8月10日发布的美国7月通胀数据引爆市场,11个月来首次低于预期(8.7%),同比增速8.5%,上个月为9.1%。这也引发了市场对于美国通胀见顶的预期,9月会议加息75BP的市场隐含波动率已自数据发布前的70%降至25%。美股暴力反弹,美元明显走弱。
“从现在到美联储下次9月会议召开,中间我们还将迎来一份非农就业与CPI报告。但过去一周强劲就业增长叠加下降的通胀,足以让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松口气。如果接下来几周‘通胀见顶’主题升温,此次通胀数据或构成年内迄今市场趋势的重大转折点。”辛普森告诉记者。
渣打全球首席策略师罗伯逊对记者称,单月数据虽不足以表明趋势,但7月美国CPI同比涨幅从6月的9.1%回落至8.5%,为6月通胀开始其不可阻挡上行之势以来的最大单月降幅。因此,不难理解市场如释重负,特别是在8月5日美国就业数据增长意外强劲而导致9月激进加息的可能性上升之后,回落的通胀数据就更加备受关注。
7月14日美元指数达到近 10 年来的峰值。尽管近一个月回落3%,年初以来美元指数仍上涨 7.5%。美元势头峰值是否已经过去,这一问题的答案对全球金融环境、美国企业盈利前景和风险资产投资信心均极为关键。
罗伯逊称,当前美元走势受金融市场风险情绪的驱动较大,受利差因素驱动相对较小。换言之,当投资者全线降低各类资产风险时,美元需求将增大;但当投资者风险偏好再度回升时,他们愿意卖出美元,买入本币计价资产。若美国通胀峰值已过,且短期内美联储加息周期有望暂缓,预计市场对非美元货币和其他本币计价资产的需求将会上升。但究竟未来情况如何演变,市场可能还需耐心等待9月议息会前发布的8月美国CPI数据。